然而,如果粗看金國曆史,也會陷入一個窘境,因為金國比宋朝還要狠。
在記載歷史時,更是常見諱敗為勝。
所以,金國曆史中的慘敗,要麼輕描淡寫,要麼隻字不提。
從金國曆史上,也很難了解岳飛真正的情況。
正因如此,後世才有很多文章質疑岳飛的戰功,甚至認為岳飛戰功是虛構的。
如果岳飛沒什麼戰功的“沽名釣譽”,那麼秦檜《紹興議和》就是一個力挽狂瀾的英明之舉了。
事實真是如此嗎?不妨仔細讀一讀金國曆史。
在金國曆史中,韓世忠痛擊金兀朮的黃天蕩大戰,變成了“被金兀朮追北七十里”、“世忠僅能自免”。
背城大破柺子馬的名將劉錡,金國更是“遮蔽+封殺”了這一次慘敗。
總之,矮化抗金名將是金國曆史的基本風格。
這在後世倭寇篡改歷史也是極為相似。
對於一代名將岳飛,金國曆史也差不多這麼做,如果簡單的讀金國曆史看岳飛,估計頓時就有這個的感覺。
那麼金國的作風可能就是:岳飛弱爆了,岳飛敗仗多,岳飛不堪一擊這一類的話。
然而,金國曆史還是在不經意間,說出了岳飛究竟有多厲害。
宋寧宗時期,丞相韓侂冑主持了開禧北伐,但沒想到金國策反了吳曦。
吳曦是抗金英雄吳璘之孫,後自稱蜀王,四十一天就被平叛。
在給吳曦的勸降信中,金國的人說了這麼一段話: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叄夷之誅,可不畏哉?
單看這裡,不說其他。
單說“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就足以證明岳飛之厲害程度。
而秦檜將這樣的岳飛殺害,並且篡改歷史,自然是奸臣無疑。
在那個急需神將鎮守的戰爭年代,秦檜卻自毀長城,沒有一致對外,反而將抗金有功的大功臣岳飛殺害,何談冤枉一說?
也許會有人說,岳飛不是秦檜所殺,主謀是趙構。
這句話姑且算對。
但有一件事要弄清楚,宋金議和可是秦檜力主促成的。
秦儈殺了岳飛之後,換來了一份《紹興議和》,究竟有什麼價值呢?
根據金史記載,紹興議和之前,金兀朮非常囂張,聲稱不議和就接著打。
然而,金人李大諒的《徵蒙記》中,卻揭露了真相,即:金兀朮親口承認,金兵雖有小勝,但實質精銳盡失,補給斷絕,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所謂“若宋軍渡江,不擊自潰”。
所以,當南宋以莫須有殺死岳飛,將議和書送來之後,金兀朮仰天感嘆命運神奇。
“若能決,無一人一騎得回也”,進而自誇的說,“吾私心用智,但一檄書下,遂取捷”。
換言之,《紹興議和》是一份讓金國撿了大便宜的議和書。
從上述金兀朮的情況來看,在此之前,如果岳飛不死,如果岳飛繼續北伐,真可能創造一個奇蹟。
讓人遺憾的是,不知道是秦檜無膽,還是秦檜賣國,或是眼光問題,儘管岳飛想要打下去,但卻被秦檜拒絕,反而將其誣陷,錯失一次好機會。
《紹興議和》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殺死岳飛。
從這一角度來看,力主議和的秦檜,應該是岳飛死亡的真正推手。
顯然,無論是從戰功卓著的岳飛,還是從《紹興議和》來看,秦檜跪了八百年,遠遠不夠贖其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