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章 商鞅變法 (2 / 4)

澧州比南部的永州好得多了,因為做官大都不想去南方。

“量移”相當於開恩赦免,從這兩個字就知道,南承嗣當初到永州也是因為受到責罰。

他之前是涪州刺史。

那是元和元年,憲宗皇帝李純發兵平定了西川軍閥劉闢叛亂。

有功者賞,有罪者罰。

因西川叛軍一度佔領了戒備不嚴的涪州,後來南承嗣被人告了一狀,就到了永州,和柳宗元做伴。

表面看南承嗣的職務沒變,都是刺史。

不過唐朝把天下各州按人口分為上中下三等,刺史的官階高的可以是從三品,低的還有從五品。

而南承嗣的身份比較特殊,他即便在貶謫期間,官階也沒降低過,一直是四品。

柳宗元為南承嗣的工作調動感到高興,不光給他寫了送別詩,還寫了《送南涪州量移澧州序》。

南承嗣的官位並不是讀書得來,而是因為他父親生前的功績,朝廷特批的。

事實上,南承嗣還是個七歲孩童的時候,就已經獲封“婺州別駕”。

別駕相當於於漢代的郡丞,職權大,有自己的專車,因而得名。

唐代的別駕是從四品。

一個七歲的小孩被封四品官,卻沒人表示不滿。

相反,時人還覺得皇帝小氣,給南承嗣的嘉獎太低了。

因為他的父親,正是千古罕有的大英雄南霽雲。

這個嘉獎多嗎?

真的不多。

要知道,當時睢陽城只有不到七千守軍。

而敵方呢?

那可是十多萬啊。

十幾萬對七千,這是一場本就毫無懸念的仗。

安史之亂可怕嗎?

非常可怕!

睢陽地處隋唐大運河的汴河中部河段,是唐軍捍衛江淮流域的最後一道屏障。

對唐王朝而言,富庶的江淮地區就是楚漢爭霸時劉邦的後院關中。

一旦睢陽失守,來自江淮流域的賦稅、軍需供應被就會被切斷。

而叛軍便可長驅南下。

到那時,恐怕十個郭子儀也救不了李唐的江山。

睢陽只剩下千把號疲弱不堪的殘兵,最終陷落。

睢陽堅守了十個月之久,叛軍付出傷亡十二萬人的代價。

南霽雲、雷萬春、張巡等三十六人拒絕向叛軍投降,全部遇害。

但睢陽的堅守為唐軍總體作戰贏得了時間,期間郭子儀指揮大軍收復了長安。

可嘆的是,睢陽失陷僅僅三天之後,官軍大部隊趕到,又奪回了睢陽。

只差這三天,南霽雲等“三十六將”以悲壯的方式名垂青史。

隨後官軍收復了東都洛陽,朝廷論功行賞,睢陽保衛戰的主要將領也得到追封。

南霽雲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

後來的北宋朝廷更為淮陽保衛戰的將領們立廟祭祀,南霽雲被尊為“二龍神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