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玄幻魔法>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1 / 3)

商鞅的變法,讓秦國空前強大,立下不世之功,被秦孝公封為君,擁有商於之地的十五城,所以稱商君。

這個封君和以前的分封不同,商鞅只擁有商於之地稅收權,行政權、土地權還是國家的,而且封君只傳兩代,到第三代就得交回國家。

戰國時很多國家都有封君,像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俗稱戰國四公子,都是封君,是列國為了吸引留住人才搞的封賞活動。

郡縣制的結果就是貴族勢力減弱,國君勢力增強,實際上就是由封建制轉變為中央集權。

分封制的結果是分權,國家實際是由貴族聯合統治,國君一個人說了不算;而郡縣制的結果就是集權,全國的權力集於國君一身,其他的官員全都成為國君的打工仔,國君可以任意栽撤殺罰。

這樣一來,秦國的貴族開始消亡,國家的實力大大增強。可以這樣說,秦國是集全國之力在打仗,而其他六國,只是貴族在打仗。結果可想而知。

商鞅的變法,受損最大的是原有的貴族。

和楚國一樣,等支援變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國的貴族就起來討罰商鞅;和吳起一樣,商鞅最終也被車裂。

但和楚國不一樣的地方是,秦國並沒有因為商鞅一死而把他的一套制度廢棄了,而是延續下來繼續執行。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又把制度推向全國。

與郡縣制配套的是愚民、弱民政策。

商鞅認為,要讓人民好管、聽話,跟著國家的政策走,人民最好就傻一點,像六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民太聰明瞭,不好管,你讓他殺人,他會跟你講仁義,你讓他使詭計,他罵你沒道德。

還有一個,老百姓最好別有錢。

“民富則國弱,民弱則國富”。

因為如果老百姓一旦有錢了就沒人玩命上戰場了。

利益的刺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始終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才會為了改變命運去玩命,去打仗,也沒閒功夫去琢磨國家的政策是否合理。

所以後來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不是一個偶然的舉動,這個行為和商鞅的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就是為了控制言論,實行愚民政策。

後世的帝王鑑於奏朝亡得太快,沒有像奏始皇那樣赤祼裸祭出法家的大旗,而是採用了“外儒內法”,的政策,外表用儒家的那一套安撫人心,骨子裡還是法家那一套。

商鞅的那一套,並沒有隨著奏朝的滅亡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到清朝時達到極致。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漢朝,項羽想要恢復分封制,劉邦想搞郡縣制,又怕走了奏始皇的老路。

最後在漢初立國的時候,搞了個折中的半分封半郡縣的國家。

這種鬥爭,最終以漢武帝的推恩令為止,分封制徹底消亡,華夏成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幾千年輪迴。

到底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

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後世就可以看出,自羅馬帝國覆亡後,沒有實現大統一的集權政府,在封建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現代民主國家,倭寇的封建制也一直延續到近代,現代民主政治很容易在這裡生根發芽。

相反的,華夏的中央集權之下只會帶來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推倒重來,陷入一個死迴圈。

也有人說,華夏在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如果不是滿清入關,也許華夏就能發展出資本主義。

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妄想。

明朝末年的那不叫資本主義,頂多算是小作坊。

集權的土壤也產生不了民主思想。

就算滿清不入關,李自成當了皇帝也只是又一個迴圈,還是一切推倒了重來,並不會比明朝進步。

封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天然的會產生資本主義,而民主也是各種勢力角力後妥協的結果。

漢武帝的推恩令廢除了嫡長子繼承製,改為諸子平分,這樣資本被分散,越來越小,產生不了資本主義,只能產生小作坊。

周朝的時候,國君會經常跟卿大夫妥協,而在中央集權下,所有權力集於皇帝一身,皇帝絕不會跟大臣妥協。

秦始皇還帶了個壞頭,那就是誰有實力誰就可以當皇帝,不像倭寇的萬世一系,也不像武王伐紂那樣,需要一大套理論來只持自己的行動。

比如順應天命,有道伐無道等。

陳勝、吳廣就更直接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赤裸裸就是我要替代你了,絲毫不加掩飾。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