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新生代將領脫穎而出,後來居上,建功立業,盡佔風頭。
當然,李廣抑鬱不得志,更在於他個人軍事才能的侷限。
作為一名久歷戰陣的將領,李廣長於戰鬥指揮,驍勇善射,在戰術上靈活機智,有勇有謀,敢於打硬仗、打惡仗。
其射術之精堪稱一絕,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譽為“飛將軍”。
然而這種近敵格鬥上的剽悍驍勇,終究掩蓋不了李廣拙於戰役和戰略指揮的根本缺陷。
李廣曾先後擔任驍騎將軍、前將軍等重要軍職,五次率精兵參加反擊匈奴的作戰。
應該說他殺敵立功、晉爵封侯的機遇多多。
可是他不是無功而返,就是大敗虧輸、損師折將,根本沒有表現出“飛將軍”應有的風采。
這給人以一種“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當然,並不能否認,這中間有漢武帝以及衛青等人的掣肘因素。
但是,在簡單的表象背後,還有本質的問題癥結存在。
即,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李廣只是一名鬥將,而非真正大將之才。
他明顯缺乏戰略戰役指揮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於指揮大規模騎兵集團遠端奔襲、機動作戰。
而這一點正是身為漢武帝時代高階將領的致命弱點,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對於這樣的遭遇,李廣的愧憤自殺,是他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現。
司馬遷等人的鳴冤叫屈,則是失卻理性態度的曲詞。
其情雖可憫,其理實難喻。
…………
太極殿中。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李廣的影片,不由感慨。
作為一位武皇帝,他是最有發言權的。
“李廣?李廣難封?肯定有其自身原因的。”
“先天出名,卻被後輩霍去病遠遠超越,李廣自己難道沒有問題嗎?”
“在朕看來,大漢在後期的戰略思想是戰略進攻,漢武帝改變前朝思想,做進攻而不是防禦,李廣領會不深,戰法運用自然有問題,故而漢武帝不是很喜歡他的做法。”
“李廣名氣太大,名氣大於實力,匈奴用優勢兵力集中對付李廣,李廣的出征之路自然不順。”
“再談談李廣這個人,太自負了!”
“脾氣又大,哪個皇帝會喜歡?”
“反正如果李廣出現在朕的大唐,朕肯定是不會重用他的。”
“漢武帝給了李廣很多機會,可給了他機會他自己也不中用啊,哪一次把握住了?”
李世民搖了搖頭。
“悲情,呵,悲情……”
“這天底下,悲情太多。”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