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數百人對抗數千人,後果可想而知。
在這一點上,李廣的策略是值得學習的。
那就是在遇到困難,遇到敵人的時候,自己不能先亂了陣腳,否則就會露出破綻,被別人趁機利用。
當然,李廣的戰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比較不堪的。
甚至,有一次還直接把隊伍帶迷路了。
這就好比,奉旨修建兵場,修到一半才突然發現,原來做錯專案了,修成了酒莊。
這對於整個國家,整個團隊來說,就是巨大的損失。
李廣之所以一直無法封侯,一方面是戰功不夠,一方面也是管理上出現了問題。
在管理上面,李廣與程不識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李廣帶領軍隊,管理十分鬆懈。
外出行軍,駐紮的時候,就隨便找個有水源的地方,一旦駐紮,大家就隨意活動,晚上也不打更巡邏,一切軍令政務都是從簡。
這就好比,一個公司,沒有任何的規章制度,大家想什麼時候上班就什麼時候上班,想什麼時候下班就什麼時候下班。
有人認為,這是平面化管理,實際上,這也體現了將領的個人性格以及個人的能力。
另外一個大將程不識,則在管理上面下了極大的功夫。
在程不識看來,李廣的管理方式,在遇到匈奴進犯的時候,必然是難以招架的。
所以,他要求部下巡邏打更,軍紀軍容全部要遵守好,經常要通宵達旦地處理軍務。
很多人都希望到李廣的軍隊中去當兵,不喜歡到程不識的軍中去。
為什麼呢?去李廣那邊,是享受生活,而去程不識那邊,是異常痛苦的。
但是,這李廣的方式,真的好嗎?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天,國家突然出現了一個敵人,需要及時處理。
可這個時候,一大半的武將都在家裡睡大覺,沒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皇帝在朝堂上焦急地焦頭爛額,卻也無可奈何。
《史記》說過:“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
眾所周知,李廣的名聲是非常好的。
可是,這樣一個好名聲的人,為什麼處處碰壁,不能封侯,最後還自殺呢?
如果我們從深層次來看待的話,就明白了。
《韓非子》:國有無功得賞者,則民不外務當敵斬首,內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貨財,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故奸私之臣愈眾,而暴亂之徒愈勝,不亡何時!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沒有功勞而得到賞賜,那麼對於百姓來說是一種傷害。
為什麼呢?大家在外面拼死拼活的,冒著生命危險去斬殺敵人,到頭來還不如你這樣一個沒有功勞的人。
那麼誰還會去為國家賣力呢?
還不如去勾結那些有權力的人,拍拍他們的馬屁,說不定能升得更快。
李廣沒有功勞,卻能夠得到這麼好的名聲,不禁讓人有所懷疑。
況且,史書上記載,李廣是沒有錢財剩餘的。
那麼,李廣的這些錢,是否都用在了行賄,或者向百姓散播小恩小惠,並以此來獲得他們的支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