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吳起的盤點,已經進入了尾聲。
在最後,獎勵終於出現。
亞聖吳起,其優秀的思想和軍事理論流傳千古,在後世被得以承認。
功勳卓著,戰績顯赫,上榜實至名歸。
故賜下獎勵。
獎勵其一,替身符一枚,效果與之前賜下的獎勵一樣。
獎勵其二,壽元丹一枚,可增加三年壽元。
獎勵一出。
幾家歡喜幾家愁。
作為主人公的吳起,自然是高興的。
畢竟壽元丹和替身符,這可都是寶貝中的寶貝。
可是對於那些對吳起恨之入骨的貴族來說,臉色很不好看。
“該死!真的該死!”
“怎麼給了吳起替身符這玩意!”
“有了替身符,我們想要殺他,難上加難。”
“而且吳起已經知道我們要殺他,他肯定會有防範。”
“那作如何,我們不殺他了?”
“不殺他?怎麼可能!觸犯我等利益,就算是天王老子來了,他也得死,雖然現在殺吳起的難度大了些,但不管付出什麼代價,都得讓他去死,我們的利益,不容他人侵犯。”
“是的,吳起不起,我等永無安寧之日。”
無數楚國的貴族討論著。
對於吳起此人,他們已經恨之入骨,無法釋懷。
吳起,他們是必須要殺的。
…………
哪怕是吳起名聲在外,也不能改變貴族們對他的殺心。
為何?
只因為華夏古代的貴族太牛逼。
華夏貴族文化有兩個繁盛的時代。
一個是先秦時代的封建貴族,代表人物如戰國四大公子之流。
而另一個是魏晉隋唐計程車族門閥貴族,代表就是所謂“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
東漢末年至魏晉時代,漢族士人講求門第出身,這種影響波及胡人政權,以至於鮮卑建北魏,出於與漢人高門達成政治合作的考慮,亦極重視門第。
在孝文帝時代,曾十分隆重地對漢人腹地——“山東”地區”。
指的是崤山以東,囊括山西一部、山東、河北大部與河南。
計程車族進行排名:排姓氏時,隴西李氏(其代表為後來的李唐皇室)擔心不在尊位,故乘駝星夜赴洛陽,但到時“四姓高門”已定: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沒有隴西李氏。
其實,在當時,隴西李氏亦十分顯貴,孝文帝定士族,隴西李氏(雖然當時其房支已內遷至“山東”各地)雖未列“四姓高門”,但其李寶一支亦被定為甲族,最終也成“四海大姓”之一。
但無論是北魏時,還是唐朝時,天下士族,崔氏始終排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