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恰恰這時吳起來到楚國,吳起為楚悼王分析楚國的弊端說,楚國貧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即大臣的權勢太大,威脅著國君的權力。
受封食祿的貴族太多,影響著國家的財政稅收。
要扭轉這種局面,只有“明法審令”,儘快變法革新。
對吳起分析的種種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觸,於是先任為宛守,防禦韓、魏。
一年以後,晉升為今尹,主持變法。
公元前四世紀八十年代吳起變法,是楚國曆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對楚國曆史的程序有著深遠的影響。
吳起因這場變法而下場悽慘。
但這場變法是否符合楚國曆史發展的一場改革呢?
吳起怎麼做的。
一、均爵平祿。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吳起認為楚國積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他們對上威逼君主,對下欺凌百姓,導致國貧兵弱。
吳起實行“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減百吏之祿秩“的政策,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
吳起還根據楚國地廣人稀的特點,把舊貴族及所屬遷到人跡罕至的荒涼地區,這一方面打擊了貴族勢力,同時也對楚國邊遠地區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二、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
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鬥之士。
精簡政府機構,重用賢能之士,為了整治官場腐敗,禁止官員之間私下請託,要求官吏做到“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合,行義不顧譭譽”。
同時裁汰“無能”,“無用”之官,節約經費“撫養戰鬥之士”。
三、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四、制定法律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五、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
六、加強軍事力量。
吳起早年在魯,魏都以軍功見長,吳起認為強國“要在強兵”,而“強兵”的開支,吳起則用“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的方法來解決,用財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強戰鬥力。
春秋戰國之際,楚國開始出現封君,戰國時期封君人數不斷增加,封君制的興起逐漸成為楚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楚國曆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郡縣制在各國漸次施行,逐漸代替原有的卿大夫采邑制,在這一歷史條件下,各國為對少數功臣、貴戚或寵臣進行封賞,紛紛實行封君制,其最明顯的特徵是授予受封的卿大夫以“君”或“侯”等名號。
封君制與郡縣制作為楚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戰國時期曾長期並存。
吳起變法,旨在富國強兵,任用賢能,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
吳起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化。也影響到秦國的商鞅變法。
吳起出發點是好的。
但是他低估了貴族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