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來說,三國梟雄曹操對吳起的評價無疑更加中肯。
曹操認為吳起雖然有著“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的汙點,可是吳起“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吳起所取得的成就。
吳起的一生,將魯、將魏、相楚,集兵家、儒家、法家三者於一身,在內政和軍事上有著極高的成就,達到了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雖然吳起早期有著一些人生汙點,但是以其率領魏武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傳奇戰績來看,兵家亞聖之名也是當之無愧。
…………
“功之無愧,吳起此人的確功之無愧。”
曹營中,曹操看著吳起的盤點影片,不由感嘆。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在他看來,吳起有一些人生汙點又如何?
更何況,那些所謂的人生汙點,究竟是否是事實,還真不一定。
所以說對於吳起的評價,他是極高的。
“只可惜吳起的結局不是太好。”
“命運就是如此,也無需釋懷。”
“不知道蒼穹之上會給吳起什麼樣的獎勵,又能如何讓他度過難關。”
…………
吳起的結局是悲慘的。
可一代亞聖,為何會落得個如此悽慘的下場,還得從吳起的變法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曆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也是華夏曆史上著名的改革時期。
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稱霸諸侯的目的,各國紛紛實行變法。
如子產在鄭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等等。
這些改革家,除子產得意善終外,李悝的身世因不為史籍記載而不詳,商鞅都因改革而下場悲慘。
吳起也不例外。
吳起變法成功了嗎?
吳起變法在春秋後期地主階級取得奪權鬥爭勝利的基礎上進行的。
到了戰國時期,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和經濟勢力更加壯大,與原來奴隸主貴族頑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深。
楚國地廣人眾,能夠調集百萬大軍,在戰國七雄中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悼王繼位後,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失失地。
在極其窘迫的形勢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
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為,但苦於缺乏變法圖強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