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由檢,各大時空的皇帝們都恨不起來。
因為任誰都看得出來,朱由檢是真的勤勉,也是真的想要做一個好皇帝,有所建樹,拯救國家於危急水火之中。
而且除了勤勉,朱由檢的生活也是相當的節約。
可就是這樣一個勤勉又節約的皇帝,卻好像不是太懂如何做一個皇帝的樣子。
皇帝不需要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但一定要懂得權衡之術,用人之術。
可朱由檢好像完全不懂這些,從斬殺魏忠賢,剷除閹黨開始,朱由檢的這一巨大短板就暴露了出來。
而且,在之後的很多抉擇上,事實也證明了,東林黨根本就給不到朱由檢太多實質意義上的幫助。
這也就導致了,面對各地的起義軍,朱由檢的態度始終都是猶豫不決的。
一開始朱由檢任用主張以安撫為主的楊鶴為將,專門負責各地起義軍的安撫和鎮壓。
可是楊鶴上任還沒有多久,朱由檢又毫無徵兆的換上了洪承疇。
再接下來,同樣是毫無徵兆,而且是在洪承疇根本沒有犯什麼錯的情況下,朱由檢又認命了曹文詔接替了洪承疇。
而後又用陳奇瑜,再後來又複用洪承疇,接著又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複用楊嗣昌。
簡單的一個平叛各地起義軍,朱由檢前前後後先後用了十三人之多。
並且,這整個過程中,朱由檢也是頻繁的詔安和殲滅之間來回擺動。
覺得詔安好的時候,就啟用主張詔安的人為主帥,覺得應該殲滅的時候,就啟用主戰的人我主將。
如此頻繁的人事變動,自然是讓平叛事情完全無法順利的發展下去。
十三人中,除了熊文燦外,其他所有人其實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
可朱由檢卻一直都下不定覺醒,而且疑心很重。
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當時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最後逃到了河.南聚眾發展。
可以說平叛失敗,朱由檢是絕對逃不拖責任的。
如果他能堅定的相信一個人,不論是詔安也好,殲滅也吧,至少不會是現在這樣一個結果。
當然了,這其中肯定也有東林黨的影響,畢竟東林黨可是出了名的牆頭草,基本上是一天一個主意。
今天推薦這個,明天推薦那個,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朱由檢的判斷。
看著平叛事情被朱由檢弄得一團糟,影片前的朱元璋眉頭緊皺道。
“唉,一步錯步步錯啊。”
對於朱由檢,朱元璋沒有辦法想恨朱祁鎮那樣的恨他。
因為他和朱祁鎮完全不同。
朱由檢的勤勉朱元璋看在眼裡,可是光有勤勉是不夠的啊。
怎麼說呢,朱由檢登基後,看上去的確是被他哥哥朱由校更加的勤勞,而起也更像是一個皇帝,先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明君。
可這有什麼用呢?只是在傻努力罷了,方向就沒搞對啊。
看看朱由檢這麼的勤奮,可大明的實際情況,難道就比朱由校時期要好了嗎?
顯然不是,首先朝堂之上就遠比朱由校時期要差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