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邊吃邊聊,鄭好說起了醫校一位要好同學,邀請他一同去中醫大師葉八味那裡學習中醫的事情。自己因為醫院實習沒有完成,猶豫再三,至今尚未決定。希望林老師能給一個意見。
當然,鄭好遲遲沒有離開煤城的真正原因是不想離開顏曉雪,嘴上卻不便說出。
林大夫想了想說:“葉八味我聽說過,據說是當代了不起的中醫大師。無論是醫術還是醫德都是聲名赫赫。至於你要做什麼樣的選擇,要由你自己決定,在你做決定之前,讓我給你講講我家祖輩發生的一些故事吧!”
鄭好與林大夫交往已經很久,而且對方也是他最值得信任與尊敬的人。但對林大夫的家庭情況,鄭好並不是很瞭解。對於鄭好來說,林大夫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兼老師。
林大夫說:“我祖上其實並不是行醫的。可是不知什麼時候,我家族中出現了一種可怕的病。祖輩男丁,一到五十多歲,就會發生肚子硬,像石頭一樣,劇烈疼痛,吃不下去飯,慢慢的人就會逐漸消瘦,最後直到水米難進而死亡。可以說是如同魔咒一般,困擾著我們整個家族。”
鄭好說:“是不是胃癌呢?”林大夫說:“現在想來,應該是吧,可是那時候沒有X光機,更沒有胃鏡,當然不知道到底是什麼病。就是知道,現在看來依然是很難治療的病。好在我家祖輩經商,攢下來不少錢,一旦有人生病,就遍請名醫。可是依然沒有醫生能夠給看好。”
鄭好說:“每個時代都有那麼多名動全國的好醫生,難道請他們也治不好嗎?”
林大夫說:“或許請的醫生還不夠高明,到我祖爺爺那一輩時候,還是逃脫不了活不過六十的魔咒。”鄭好感嘆說:“有時候要找一個好醫生,特別是好的中醫真的很難。”
林大夫說:“是啊,恐怕是比摸彩票還難。”鄭好心說:“這話就過了,倘若比摸彩票還難,那麼世上還有好中醫嗎?”林大夫接著說:“後來我祖爺爺機緣巧合,得到了一本傷寒論。”
鄭好問:“就是那本宋刻板傷寒論嗎?”林大夫說:“就是。我祖爺爺是名秀才,俗話說:秀才學醫,籠裡捉雞。他那個時候五十多歲,胃裡已經有了不舒服的感覺,他發誓要自己學好中醫,治好自己的病。”
說到這裡,林大夫突然對鄭好說:“你知道嗎,中醫大夫裡面有很多自學成才的名中醫。” 鄭好想了想說:“黃元御張錫純等都是自學成才。”
林大夫說:“其實我的祖父也是靠著傷寒論自學成才的。他以後又博覽醫書,終於治療了自己的疾病。並且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醫生。到了我爺爺,我父親,雖然有祖父的指導,面前放著各種醫書,可是已經遠遠不如祖父的醫術通神了。到了我的時候,祖父已經認識到我的確已經不適合學習中醫了,徹底放棄。”
鄭好說:“老先生似乎太過武斷。”林大夫說:“不是,我的祖父精通周易,是個識人斷事極準的人。他說:倘若你們能夠學好中醫就去學,倘若學不好,那就乾脆放棄。其實西醫已經傳入中國,中醫已經倍感危急。”
鄭好說:“倘若要求如此嚴格,中醫豈不是要失傳了。”林大夫說:“我祖父常說:你們如果學醫就要學好,否則就不要學,半吊子醫生給人胡亂看病,圖人錢財,害人性命,與土匪何異。”鄭好點頭:“我明白老先生的意思了。他是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林大夫說:“是的,我祖父是個做人做事都極其嚴格的人。透過祖輩學習中醫可以看出,中醫是可以自學的,而且能夠自己學的很好。”
鄭好說:“可是前人的經驗與實踐不透過老師教誨怎麼能夠融匯貫通?”林大夫說:“單凡能夠透過語言傳達的意思,都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我們中文是偉大的,沒有中文表達不了的語言。但凡說是透過書籍不能領會先人醫學精粹的,那不過是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鄭好說:“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認為中醫需要跟著老師才可以學好呢?”
林大夫說:“人云亦云,世人庸俗之見而已,其實,自學對於中醫來說,是拋棄庸俗之醫的誤導,透過古代聖者的著作直達聖意。這當然需要學習者有著極高的天賦,更要有刻苦學習,勤于思考的習慣。否則是很難領會古代經書所闡述的至理與深意的。”
鄭好聽得有些心潮澎湃。心說:“是啊,自己多努力,多讀前人留下的醫書,一樣是可以成功的。何必一心心的求助於外人。”
林大夫說:“鄭好,知道我為什麼把傳家的宋刻版傷寒論給你嗎?”鄭好搖搖頭。林大夫說:“那是因為你有著學醫的天賦,我看好你。”鄭好說:“謝謝林老師的誇獎。”
林大夫接著說:“你果然如我期待走上了學醫的路。”鄭好想起當初學醫的初衷,雖然有自己的堅持,但更多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實在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情不由己的選擇。想及此,不由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