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茅山正道,聽完白安妮的講解之後,給我個人感覺就是眾閣和全真結合的產物,既講究修行,也注重個人潛能的激發,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驅鬼鎮妖。
為了避免你們聽起來有些方,我先列一個關係式:
天師道是道教的一個分支。
上清派是天師道的一個分支。
茅山宗是上清派的一個分支。
茅山正道是茅山宗的一個分支。
這就相當於數學上的子集、全集、補集一類的問題。
各位現在清楚了嗎?
如果清楚了我們就來理一下它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天師道我們之前講過了,一直都是道教正統的分支,那麼我們就首先說上清派。
上清派是由天師道衍變、分化而來。上清派的出現,其實是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
天師道的傳承乃是世襲制,而且張天師一系基本都是平民出身,說白了就是普通的民間組織,影響雖大,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入流,被上層人士所不齒。
直到東晉時期,由於南下的司馬氏政權對江南士族存有戒心,造成許多世家大族在政治上並不得志,他們便以老莊思想作為精神寄託,並因此而加入到道教信仰者的隊伍中來。這些人均是世家大族出身,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較高,所以對原本天師道中反映下層平民的那些思想感到不滿,對原來道教中存在的淺陋庸俗的科儀教戒甚是鄙夷。
於是,他們開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興趣對舊的天師道進行揚棄改造。
首先尊魏華存為開派祖師,因為他們認為“太清”之上還有“上清”,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所以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為最高神,而不是天師道的太上老君。
在修煉方法上,重在調意和精神修養,透過煉神達到煉形,不重符策、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
當然最大的區別是天師道尊稱教門中人為“天師”,也就是“張天師”,而上清派不稱天師,改稱“宗師”,稱第幾代宗師。
上清派一直傳到第九代宗師,也就是我們的祖師爺,陶弘景。
說到這裡大家也就明白了,我們的祖師爺,也是上清派的一員,他是上清派第八代宗師陸修靜的二傳弟子,前期對上清派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後來祖師爺隱居茅山,並以茅山為祖庭,繼續修道,此後“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上清派遂為茅山宗所承襲而進入發展的新階段。
祖師爺繼承上清派道統又開創茅山宗,使茅山宗不斷發展壯大,在道教史上地位顯赫,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