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長河復生記> 第165章 淡巴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5章 淡巴菰 (2 / 2)

又來了!

它又來了! ?

不早不晚,在這個時候它又來了!

“淡巴菰……淡巴菰……”朵兒紅壓低聲音呼喚身邊的兩名親衛。

兩名赤條條的親衛對看一眼,這個時候怎麼還敢吃淡巴菰!?

朵兒紅貝勒自從額娘死後就落下個怔忡之症,時不時地鬧偏頭疼。不犯病的時候朵兒紅貝勒同平常人一樣,一旦犯病頭暈目眩走不成路,平日全靠吃淡巴菰緩解此症。

兩名護軍二話不說拖起朵兒紅就走。

……

黃河上裝甲筏子裡的卜十九副司令絲毫沒有察覺東岸還有漏網之魚,他過癮地擺弄著孫一的強光手電,射向河裡遠遠近近的愛新國護軍,嘴裡還嘟嘟噥噥的唸叨: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自以為做的隱秘,想不到山頂上還有我們的觀察哨吧?我等你們都等了半夜了!”

黃河西岸的莫日根老人吸了吸鼻子,“這麼大的煙味,還想瞞過我?做夢!”

巴特爾上蹦下跳地吩咐一眾騎兵,“都小心一點,都小心一點。河裡這些戰馬都是咱們的了,千萬不要射到馬。”

————————

參考資料(與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菸草進入中國

我國古代沒有菸草種植也沒有關於吸菸的記載。中國人吸菸是由外邦傳入的,菸草傳入中國的時候,名稱很多,如淡巴姑、相思草、菸酒、金絲煙、仁草、八角草等。從史籍記載,廣泛叫菸草、菸絲的,大約是到清代以後。

據考證,菸草傳入中國在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初的明朝萬曆年間,路線有4條:

第一線是經菲律賓,中轉檯灣,傳入福建、廣東地區,再由福建等地傳至江蘇、湖北等中原地帶;

第二條線路始於明朝天啟年間,是從南洋一帶進入廣東境內,再往北傳;

第三條線路則從北方“侵入”——由日本到達朝鮮,再轉遼東半島;

最後一條線路是從俄國傳入新疆,這條線路開始的時間稍晚於前三條線路,大約在18世紀下半夜,興旺於20世紀初。

農史學者大多認為,福建漳州、泉州可能是中國最早引種菸草的地方。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福建商人陳振龍於呂宋經商時,最早將菸草帶回福建港口月港,於月港附近的石碼種植。(注:此陳振龍,即為從呂宋帶回紅薯之人。)

厲鶚《樊榭山房集》載:“今之菸草,明季出自呂宋國”。

明朝姚旅《露書》記載:“呂宋國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醺,以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闢瘴氣。……初漳人自海外攜來,莆田也種之,反多於呂宋。”

1614年,菸草從日本傳入朝鮮,再傳入我國東北地區。

朝鮮孝宗時代的學者李星齡所著《春坡日月錄》記載:光海壬戍(1622年),世始用南草(即菸草),南草種從倭(日本)中來,取南方種,我方商於胡中(滿洲)取厚利。後商人以生種遺胡,天下通用為資。”

日人恆屋盛服所著《朝鮮開化史》則考證:“滿人東征時始知其味,爾來一般流行,嗜好最甚。朝鮮使人赴瀋陽時,私之攜行,得利益莫大。然為菸草,火災各處起,以清人焚死多,清帝大怒禁斷之。而冒死買賣之跡不絕,一時菸草一握至價百金,銀貨半島濫入,雲銷路大,其價格落。其後商人送種子,滿洲地亦產菸草,銀貨亦隨至流入。”

菸草登陸中國後,透過福建、廣州、遼寧三個中心向外傳播。當時許多醫書、方誌都記載菸草能“闢瘴”“祛寒”,如明末醫生沈李龍的《食物本草會纂》:“菸草,火味,辛溫,有毒,治風寒溼痺,滯氣停疾,利頭目,去百病。解山嵐瘴氣,塞外邊瘴之地,食此最宜。”

明朝張岱在《陶庵夢憶》裡講到菸草普及的迅猛程度:“餘少時不識菸草為何物,十年之內,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吃煙。大街小巷盡擺煙桌,此草妖也。”

明末楊士聰《寒夜叢談》說:“餘兒時見食此者尚少,迨二十年後,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

明代名醫張介賓所著《景嶽全書》中說:“此物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間皆有種植之矣……由是遍傳,而今則西南一方,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矣。”

清初王肱枕《蚓庵瑣語》也說:“予兒時尚不識煙為何物,崇禎末三尺童子莫不吃煙矣。”

1637年,崇禎為了禁菸,勒令以斬首示眾懲罰私種私售者。兵部尚書洪承疇上奏說“遼東士卒,嗜此若命”,導致禁菸流產,可見當時遼東一帶吸菸之盛。直至三百年後的1960年代,東北八大怪中仍有“老婆叼個旱菸袋”一說。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