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長河復生記> 第140章 源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0章 源流 (2 / 2)

邊牆以外,阿勒坦金國的百姓是一個例外,富裕穩定的生活讓他們認為自己和別的遊牧人不同,他們虛構出了原始的“民族”概念,就是土默特族,他們發展出了原始的“國家”概念,就是阿勒坦金國。

孫一直接問道:“莫日根大叔,你自己覺得,你們象明朝人多一些,還是象是其它的遊牧人多一些?”

莫日根想都不想就回答:“這話要分兩頭說。”

“大明金國的百姓既放牧又種地,自己打下的糧食自己夠吃,同明國貿易從來沒有買過糧。別的遊牧人同明朝貿易,主要就用馬匹換糧食。”

“大明金國的百姓放牧是駐牧,百姓都有固定的家,放牧地方都離家不遠。別的遊牧人是踏踏實實的遊牧,沒有固定的住處。”

“大明金國的百姓三成來自明國,四代金汗受了明國皇帝的封,兩國幾十年不見刀兵和睦往來,金國的百姓自然是象明國百姓多一些。”

老人頓了頓接著說,

“金國的大汗和臺吉,自然是象其它家的遊牧首領多一些。”

“首領們都信了教,得了尊號,都是佛陀和聖人的轉世。他們最初的十幾世都是活在天竺,中間的幾世託生在土蕃,現今才轉世降臨到草原。”

孫一點點頭。

以前他不瞭解黃教,如今知道黃教的來龍去脈後,覺得草原貴族產生這樣的歸屬感一點也不奇怪。

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出自《左傳·成公四年》:

“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楚,非我族類嗎?

大明金國,非我族類嗎?

孫一便再也不開口了。

更多的只能大家自己去體會,否則又被騸了。

這章是對上一章的補充,只能零零碎碎地寫。

F!

————————

重要的參考資料,與情節極其有關!!!

蒙藏印一體與《蒙古源流》

17世紀在蒙古歷史和蒙古史學發展史上都是特殊時期。曾經因達延汗的崛起而重振的蒙古政局再度走向衰落,至17世紀30年代,大汗的直屬部落及漠南蒙古諸部都落入清王朝統治之下。汗統斷絕,外喀爾喀、衛拉特諸部亦處於被兼併的危境之中。

從17世紀初起,《阿勒坦汗傳》、《黃金史綱》、羅桑丹津《黃金史》、《黃史》、《源流》、《阿薩刺黑齊史》等蒙古人自己創作的史書相繼問世,形成了自17世紀《元朝秘史》成書以來蒙古史學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這批蒙古史書集中出現於17世紀,且多產生在當時經濟文化發達的鄂爾多斯、土默特地區。史書中有關明代蒙古的大量記載,是研究明代蒙古史的重要史料。書中有關蒙古汗系祖源以及蒙元時期蒙古史的記載,則反映了17世紀鄂爾多斯、土默特蒙古人的歷史觀。

16世紀開始,藏傳佛教迅速傳入蒙古右翼部落,並進一步傳入其他蒙古部落上層。一批新型的文化人——以佛教思想武裝頭腦,蒙藏兼通、具有一定本民族歷史、文化知識的人隨之產生。

17世紀三十年代,曾經的大蒙古國轟然消失,這些文化人出於使命感把自己知道的本族歷史書寫下來,同時他們思想上的變化帶來了對歷史現象的重新解讀。

《源流》等史書,大多是按照一種新的創作模式——印、藏、蒙一統相承的敘述方式完成的,主要特點是宣傳印、藏、蒙一統的思想,將佛教在三地的弘傳史與三地的王統史結合起來敘述,反映了藏傳佛教文化的啟迪與影響。

《源流》以“喇嘛佛教為綱,以各汗之世系為緯”,分為前言、正編、後記三部分。《源流》蒙文版書名即為“印度、土蕃、蒙古諸汗白史之書”。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蒙古喀爾喀部將《源流》抄本進獻乾隆,乾隆下旨譯成滿文,後又譯成漢文,作為欽定本收入《四庫全書》。

滿譯本作書名為《印度、土蕃特、蒙古諸汗源流書》,漢譯本作《額訥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簡稱《蒙古源流》或《源流》。

滿譯本錯誤很多,導致清代的漢譯本也有很多錯誤。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