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長河復生記> 第83章 愛新金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3章 愛新金國 (3 / 3)

看到“天命二年後金國汗諭朝鮮國王”一行字,朝鮮朝廷上下大吃一驚。

不奉天朝年號,自己建元就是要稱帝!天命二年,算起來正是從努爾哈齊突襲撫順清遠開始的。新的國號原來是“後金”。

(愛新金國有關部門堅決認定朝鮮人搞錯了。自己國號就是“金”,乃是1616年建元,這時已經是天命四年了!)

雖然朝鮮和女真有世仇,雖然大明朝規定番國之間不能私自交通,朝鮮國王卻同努爾哈齊保持著“民間”的“間接”的書信往來。這次朝鮮配合大明出兵薩爾滸,雙方也是輾轉通訊不絕。

但是這次直接寫明“後金國汗諭朝鮮國王”,由使者送達,分明就是國書,要是被大明朝庭知道怎麼得了!

呵斥一番來使、退回國書肯定不行,朝鮮被俘的元帥、副元帥、好幾位將軍還在努爾哈齊那裡“做客”呢!

這時有邊關奏摺,文中提到了翻譯成“後金皇帝“的“印璽”。

到底是汗,還是皇帝,茲事體大!朝鮮國王特向臣下詢問,朝鮮史書記載:壬甲,傳曰:“奏文中後金汗寶(寶即印璽),以'後金皇帝'陳,未知何如?令備邊司因傳教詳察以奏。“回啟曰:“胡書中印跡,令解篆人申汝棹及蒙學通事翻解,則篆樣番字,俱是後金天命皇帝七個字,故奏文中亦具此意矣。……”

事鬧大了!朝鮮以漢語為官方語言,往來文書皆用漢字;愛新金國內“識字”的人不多,多用“番文”。原本在努爾哈齊到底是汗還是皇帝的問題上,還有那麼一絲絲文字翻譯錯誤的可能。這回專門派專家研究了努爾哈齊的印璽,實實在在明確了:努爾哈齊稱帝了!後金皇帝!

怎麼辦?不理後金國書,自己的元帥還要不要?得罪了後金,後金報復怎麼辦?

思來想去。朝鮮國王指令大提學李爾瞻“制答胡書“。李爾瞻上疏:“今日建奴,逆天犯順,建號稱朕,潛亢無忌……則臣寧割指斷腕,毀硯焚筆,而不敢從命也!“

朝鮮國王和大臣幾經討論,決議以地方官員名義回書,平安道觀察使樸燁掛名,依邊境女真人與朝鮮書信往來舊例,稱努爾哈齊為“建州衛馬法”。馬法就是爺爺的意思。這可不是朝鮮國王嚇得認努爾哈齊當爺爺,而是很一般的尊稱而已,和鐵木百姓尊稱孫一為“爺”是一個級別。

這封信後來引出了一系列交涉,如何互相稱呼成為朝鮮國對愛新金國八年抗戰的主戰場。

另一方面,朝鮮決定立刻把這一重要情報向大明朝彙報。

明廷收到情報,上下震動,官員們紛紛用筆墨記錄下這一大逆不道”的重大事件。

王在晉:“朝鮮諮報,建州移書稱後金國汗,建元天命,指中國為南朝,黃衣稱朕,詞甚侮。“

彭孫貽:“朝鮮諜報,建州移書稱後金國汗,改元天命,斥中國為南朝。“

苕上愚公(茅瑞徵:“朝鮮方諮報,奴酋移書聲嚇,潛號後金國汗,建元天命,斥中國為南朝,黃衣稱朕,意甚恣。“

……

努爾哈齊乘薩爾滸大勝的勢頭,相繼攻陷開原、鐵嶺並滅掉諸申葉赫部,遍發招降榜文,勸遼民投降。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遼東經略熊廷弼上奏,通報了這事,全文抄錄並附上招降榜文一份。

《明實錄》載:”經略熊廷弼奏,奴賊招降榜文一紙,內稱後金國汗,自稱曰朕,皆潛號也。大略賊自言為天所佑,中國為天所怪,諭各將率城堡歸降……此賊榜未有之辱也。……事關重大,不敢不上聞,謹力疾錄其全詞,秘呈御覽,……“

大學士方從哲的奏疏可以佐證:”昨見奴酋招降榜文,以宋家亡國詬辱之事侮我君父,竊意皇上必且赫然震怒……“

從朝鮮和遼東兩路的情報匯總,可以得出結論:努爾哈齊確實稱帝了!國號就是“後金”,建元從1618年起。朝鮮國王和熊廷弼專門彙報此事,絕不會、也絕不敢把國號、帝號、年號等重大細節搞錯。

這件事,也絕不是“後金”的國號有辱國威那麼簡單。

如果努爾哈齊確實稱帝了,那麼他此後的求和就全是掩人耳目的煙霧。大明朝對他不依不饒就完全有正當理由。

如果努爾哈齊確實稱帝了,那麼愛新金國以後宣傳的“由於李自成滅了大明,自己為大明報仇,才不得已接管了天下”,從一開始就不成立。

不過,皇太極上任後討伐朝鮮,雙方達成協議,愛新金國的國號又變為“金”,也不提皇帝的事了:

《朝鮮實錄》仁祖五年(1627)三月三日:

“朝鮮國以今丁卯年甲辰月庚午日與金國立誓,我兩國已講定和好,今後兩國,各遵約誓,各守封疆,若我國與金國計仇,違背和好,興兵侵伐,則皇天降禍;若金國因起不良之心,違背和好,興兵侵伐,則亦皇天降禍。兩國君臣,各守善心,共享太平,皇天后土,嶽瀆神只,鑑聽此誓。”

朝鮮明確地承認了“金國”,結束了八年外交抗戰。

又,同年朝鮮欲致書愛新金國,《朝鮮實錄》中記曰:

“仁祖五年(1627年六月丁酉,備局啟曰:胡書自稱大金國汗,答書皮封依渠所書,書以大金國汗乎?只書金國汗乎?我國因用’大’字,恐未妥當。上曰:去‘大’字似可矣。”

看來,後期愛新金國把正式國號由“後金”改成了“金”,然後皇太極又改成了“大金”;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明朝的國號並不是“明”,從一開始就是“大明”。中國這一命名習慣始自“大元”。“大元”以前的國號均為單字。

努爾哈齊稱帝,皇太極不稱朕,倒是符合“皇太極”這個名字的含義——皇太子。看來,這和努爾哈齊的遺位之謎有關。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