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長河復生記> 第71章 軟磁硬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1章 軟磁硬磁 (2 / 3)

再用細線繫住磁鐵中心,幾人跑到遠處,垂下磁鐵,發現粉筆標註的正是南極。

崇禎五年的明末,羅盤應該普及了,孫一就問身邊的明朝人,“你們知道磁鐵為什麼指向南北嗎?”

賈道士想都不想,立刻答道:““磁鐵屬金,金生水,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磁鐵之子。磁鐵生於磁石,磁石是受陽氣孕育而生,陽氣屬火,位於南方,因此南方相當於磁鐵之母。磁鐵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賈道士這幾日的陰陽五行之說在工匠中頗為流行。但是這麼複雜的血緣關係,孫一估計賈道士應該自己琢磨不出來。

孫一問:“這答案是你想出來的?”

賈道士忙擺手,“這是古人的智慧,幾百年前就有了定論的。”

孫一隻點了一句:“咱們的磁鐵它媽可不是磁石,是電!”

賈道士當時就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用現代的話來形容:三觀碎了一地。

“爺的磁鐵生於電,電生於金,……,這慈母子女的人倫全亂了!”

孫一看著賈道士失魂落魄的樣子,心裡很同情他。因為,孫一自己也經歷過類似的三觀破碎,知道那種信仰轟然倒塌的煎熬。而引發孫一毀掉三觀的,依然是磁鐵。

孫一從小就知道,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有四大發明。四大發明最古老的便是指南針,可追溯到戰國時期,那時的指南針叫做“司南”,是一個青銅羅盤上放一個天然磁石打磨的勺子。司南的照片出現在無數課本和讀物裡,在歷史博物館保留著現代科學家根據古代文獻復原的司南模型。

直到在大學裡,孫一學習了磁性材料,知道了硬磁軟磁,會計算磁通量了,才瞭解到自然界中的天然磁石,磁力都是很弱的。孫一不禁懷疑,那麼古樸沉重的天然磁勺子,居然可以指南?而且天然磁石怕震動、怕高溫,將天然磁石製作成勺狀時,其加工過程中的震動會使它退磁,其加工過程中的打磨產生的高溫,會使它徹底消磁。

再深挖,孫一發現,所謂古代文獻,就是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十二個字。

而中國,從未出土過司南。

再再深挖,孫一發現,1952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從事金屬物理研究的錢臨照院士接到任務,中科院院長郭沫若要去訪蘇,需要帶一件象徵中華文明的禮物送給蘇聯。禮物確定為仿製一套代表中國古代科學成就的“司南”。

錢院士找來最好的磁石,又到全北京玉活最好的琉璃廠找玉工幫他琢磨,按照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王振鐸處長提供的方案,琉璃廠的師傅取型於漢代勺子,雕琢出來一把造型優美的天然磁石器物。

這隻磁勺被安放在精美的青銅地盤中央,地盤是東漢一種占卜工具,四周刻著四維、八乾和十二地支共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央部位被打磨得光滑無比,但是經過反覆試驗,這隻天然磁石製作的“司南”就是不會指南。

可是離郭沫若出訪的日子越來越近,於是,只能採用電磁線圈給這柄磁勺充磁,就象孫一剛剛做的,使勺子本身的磁力足夠大,以抵抗勺子旋轉時的摩擦力。

實際上,司南的勺子模型是中國學者在一九三、四十年代才提出的猜測。

而復原勺子司南的第一人,則是中國古文物復原專家王振鐸。

1945年10月,王振鐸在重慶李莊以鎢鋼人造磁鐵和人工增磁天然磁石在玻璃球面上做過初步試驗。

1947年8月,王振鐸於南京以天然磁石進一步復原勺狀司南。

其結論發表於《中國考古學報》第三冊《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

正文後面的補記裡他說:“拙論上篇之司南初步實驗,為在川、滇後方時完成者,今夏去北平工作之便,在萬難中購到磁縣運到之磁石,礦石面夾雜石榴石,小塊者尚純淨,而賦磁性,請玉工依舊法洗機琢瓏為司南,以施工手續觀之,較解硬玉為簡,而易於破裂,信其硬度固較硬玉為低也。在施工實驗中,並得一寶貴之證明,為賦天然磁性之磁石,用洗機琢瓏為勺形之司南後,其磁性並不因洗機之施工手續而完全消失其磁性,而在理論上必因洗機之連動摩擦而減退,此種勺形之司南,惜無合宜之量磁之儀器,用測其磁性,然吾人藉施工前後之記錄得到一結論為:賦天然磁性之磁石順其南北極向,而用中國舊法琢玉洗機琢瓏為司南後,置於地盤上投轉之,而仍賦有較強之磁性,因其仍具有指極性之表現,其勺首指南,同前文所述借人工磁鐵傳磁所制司南表現之功用全合,故根據實驗推想古人所制司南之方法,就天然磁石琢瓏為最直接而簡易也。”

可惜的是,1947年王振鐸聲稱的直接和簡易的方法,按他本人1952年提供的方案,錢院士和郭院長沒做成!

物理學界一直有人站出來質疑勺型司南,已故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劉秉正教授對司南的質疑從1956年開始,他找到七種不同的天然磁石,不僅做了大量的物理學試驗以證明天然磁石無法像展出的司南那樣指南,而且一直到2006年故去還在發表論文從各個方面來表述,司南不是勺形磁石。

事實上,1952年用人造磁場給磁石充電的事情,在內部並不是秘密。中國歷史博物館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確認“司南”模型是個錯誤的概念,90年代末就不再對公眾展示司南模型。

200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近根據前北平歷史博物館舊藏殘宋本《論衡》認定“司南之杓”中的“杓”字實為“酌”,和勺子沒有一毛錢關係。

當代考古工作者更主張司南其實是機械的指南車。

還有學者認為,司南實際上就是北斗星。

但是,1952年,人工充磁的司南模型被當作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送到了蘇聯。

1953年,中國郵政出了一套特種郵票“偉大的祖國”,第四組“古代發明”一共四枚,其中第一張(特7·41就是這個勺狀的“司南”。說明文字為“司南.指南儀器.戰國.(公元前三世紀)”,面值800圓。

隨著“四大發明”被寫進歷史課本,一代代的中國學生由此認識了這個勺狀的“司南”。這個“司南”也一再被送給國際友人。但無論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時期,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年代,收藏和展出的“司南”模型都是經電磁場充磁的鎢鋼。

2002年,勺型“司南”的模型被安放到南極點。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