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硝土短缺,孫一這兩天反覆考慮的一個方案是建立硝田。
因為在崇禎五年的歐洲,英國、法國,瑞典等國就正在採用硝田的辦法應對前膛槍出現後火硝供應不足的矛盾。
歐洲這時建立硝田的一般步驟是先挖溝,再用粘土塗抹溝的表面,在溝內堆積糞肥、腐葉、植物和尿,糞堆中間混有石灰和草木灰,以及大大小小的樹枝和稻草以透氣。每週工人加入尿、糞水保持溝內潮溼。每個月翻動一次。
待硝成熟後,工人使用純淨的雨水從溝內中浸出鹽溶液,然後使用木材煮沸並從中提取硝。執行良好的話,硝田每立方米原料每兩年生產約24.5公斤硝。
硝田技術在1862年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達到頂峰。南軍的硝田培植手冊中明確指出,如果直接採用漚好的糞肥做原料,六到八個月就硝就會成熟。
孫一對硝田技術的顧慮主要在於原料。
硝田需要糞肥,糧田更需要糞肥。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後世有句罵人的話叫“造糞機器”,如果真有這種機器,孫一巴不得立刻訂購幾臺。
現在胡驢兒突然提起此事,孫一立刻請教,“莫非你有什麼法子?”
胡驢兒道:“這本是個秘方,在山裡流傳了好多年了。”
“爺救了我的命,分給我們田。熬硝也是為了保護我們,我就把這秘方獻出來,看能不能幫著大家。”
孫一心裡一陣感激,“你慢慢說。”
胡驢兒平了下呼吸,“其實可以象種蘑菇一樣種硝:在茅坑裡立上碗口粗的竹子,竹子身上鑽眼,只要過一年,把竹子刨開,裡面全是上好的硝,直接塞進硫磺都能當爆竹。”
孫一頓時重視起來,“你親自種過嗎?”
胡驢兒點點頭,“這法子是我爺爺傳給我大大,我大大又傳給我的,在山裡的時候,我們每年都種。”
胡驢兒的這個種硝的秘方基本上是模擬硝的天然生長環境,可貴的是實現了種硝和糞肥的分離,兩不耽誤。
孫一馬上扭頭就喊悶蛋,“快去吧王二牛和哈老財請來!”
王二牛這幾天正在忙著建公廁,看來他的公廁茅坑部分要改建了。
按照孫一的理解,硝的化學成分是硝酸鈉。那麼生成硝,就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個是鈉離子,一個是硝酸根離子。
人和動物的尿液裡含鈉離子,樹林子營地附近更有不少鹽鹼地,鈉離子不是問題。
硝酸根主要是有機物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腐爛形成。
這裡的“有機物”完全可以換個說法,就是糞肥。
硝化菌適宜生存的環境要求潮溼、有氧、避光。
胡驢兒的法子在糞坑裡豎直地插入竹子,利用竹節封閉糞水和雨水進入竹子內部,但是鑽出橫向的通孔,允許空氣流通和少量的糞水進入,同時滿足了潮溼、有氧、避光的要求。
孫一由衷佩服這方法中的智慧,便狠狠地稱讚胡驢兒,
“胡隊長,你的這個種蘑菇、種木耳、種地軟、還有種硝,了不起!”
胡驢兒被誇地有些不好意思,“山裡人沒有地,只好拿這些東西當莊稼擺弄,其實好多人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