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道士補上一句:“力德爾爺請神農爺當咱社主的時候,爺就還許了不讓神農爺操心,要咱自己琢磨著種好莊稼,要不就是不孝順!”
王二牛不滿地看道士一眼:“我今黑裡就把把式們都集中起來商量!”
……
孫一等大家安靜下來,又道:“除了商量種地,還有一件大事,就是造縫衣針。”
幾位首領很好奇。
孫一解釋:“我們的縫衣針要造的質量比別處好,成本比別處低,讓別處都來買!只要造好縫衣針,我們就是世外桃源!這裡的道理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明白,你們只要相信我就好。”
幾位老總立刻認真起來。
製造縫衣針是孫一深思熟慮的一個重大決定。
——鋼鐵加工為代表的後世工業化既然沒有捷徑好走,又必須跨越,那就選擇一個明確目標踏踏實實地去闖!哪怕是需要五年、十年、二十年!
小小的縫衣針,原料少,單價低、利潤高、市場卻無比巨大。
19世紀洋貨開始衝擊中國市場的時候,肥皂、火柴、蠟燭、煤油的銷售都比不上縫衣針。
有記載說,中國機制縫衣針的大批次進口始於1867年。
1891年,縫衣針的進口量已達到31億枚。
民國6年到20年(1917~1931年),中國累計進口機制縫衣針84.1億支,合3400餘萬銀元!
機制縫衣針工序本身囊括了各種機加工技術,涉及的行業協作更體現了社會分工。
凡是讀過《國富論》的人都知道,亞當斯密關於近代工業化分工合作理論的經典例子,就是縫衣針。
換句話說,機制小小的縫衣針不僅能掙大錢,還可以推動鐵木營的全面工業化。
而手工造縫衣針技術卻十分簡單,明朝人完全可以立即開始,然後在利潤的驅動下不停地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全面機器化生產,然後再不停地改進機器提高生產效率。
果然王二牛立即表示,縫衣針很簡單,明天就可以開工!
孫一高興地宣佈:“讓我們先定一個小目標:先賣它一億枚的縫衣針!”
————————————
參考資料(與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明代《天工開物》裡針的製作技術
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先鎈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剛錐穿鼻,復鎈其外。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後,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蓋,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於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捻成粉碎,則其下針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凡引線成衣與刺繡者,其質皆剛;惟馬尾刺工為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妙,在於水火健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