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麥,不,玉米自打崇禎元年大旱以後,在陝北就種不成了。”
孫一恍然大悟,“怪不得你大老遠地跑到黃河邊來種地。”
悶蛋點頭,“即便是這黃河邊,玉米也不一定長得好。這裡地鹼大,有的還是暗鹼地。種的時候好好的,等伏天一到,鹼全泛上來了。在這地方種玉米就象碰運氣。”
巧了,孫一這次來河套順路參觀了當地博物館,在後世的河套鹽鹼地依然是個問題,但政府有個很簡單的解決辦法。
孫一笑著說,“我有辦法治鹽鹼地。”
悶蛋眼睛一下瞪的牛一樣大。在這裡種地最頭疼的就是鹽鹼地,別說有辦法治鹽鹼地,就是有個辦法能避開鹽鹼地都了不得了。
悶蛋的“大”侄子王二牛立刻忍不住“撲通”跪地,“求爺傳授我們治鹼地的辦法!”
日塌天“呼”地立起,“求爺傳授治鹼地的辦法!”
孫一毫不做作,“你們想學我就教給你們。”
明朝人立刻擠到孫一跟前,生怕離遠了聽不清。
孫一索性一下上了“桌子”:
“鄉親們,你們知道,地裡有鹼就成了鹼地。”
“要治理鹽鹼地,辦法很容易——用水衝!
“鹽和鹼都能化在水裡,只要’有灌有排’,鹽和鹼的含量就能降下來。”
“有灌有排”其實就是後世河套治理鹽鹼地的口號。河套墾區以前只灌不排,造成了水中鹽分的沉積,鹽鹼化越來越重。後來修了排水渠,利用流動的灌溉水帶走地裡的鹽分,很快就把鹽鹼程度降了下來。
日塌天有些不可置信:“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簡單”,孫一笑了,“越是簡單的法子越是好法子;要是一個法子半天你都弄不懂,這法子十有**是騙人的!”
“爺說的有道理,有灌有排在黃河邊並不難辦。”,王二牛琢磨著說道。
悶蛋興奮了,“要是這樣子能成的話,這得憑空多出多大一片水澆地!”
陝北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