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大同巡撫張廷拱所料,講和的吸引力在滿洲國不是一般的強大。無論是真心講和、假意講和,還是臨時講和,主和的勢力在滿洲國上下迅速凝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庫爾禪彙報了得勝口的故意拖延,各位滿洲臺吉都沒有在意。誰也不願意為了一次性的賞賜威脅到可能到來的長久互市。
六月十八日,滿洲大軍駐紮於長城守口堡附近,等候南國的進一步答覆。
這天發生了兩起逃亡事件:
三名漢人阿哈私下逃亡守口堡,被抓住以後周遊八旗示眾,斬首。
一名蒙古人騎馬逃亡守口堡,被抓住後拷問,該蒙古人居然是遠從察哈爾林丹汗那裡逃來。
林丹根本就沒有逃亡青海,而是攜部眾北上去了漠北喀爾喀。現在正厲兵秣馬準備在滿洲大軍的歸途截殺復仇!
——————
參考資料
本章所涉及的史料
《滿文老檔》崇禎五年六月檔:
十七日,賞自德勝堡來朝獻牛羊之通官牛一;千總羊一;餘二十七人各羊一,遣還。庫爾禪巴克什率每旗纛額真一員,護軍各五十人往送。去後,沿明邊查尋我逃人蹤跡,不得而還。次巴延呼欽地方。
十八日,大軍次齊爾地方。是日,鑲白旗坎泰牛錄下二漢人、烏赫裡牛錄下一漢人,三人逃走,被杜爾格依牛錄下放牧人擒獲,周遊八旗示眾畢,斬之。是日,有一蒙古人乘馬自察哈爾逃來。
……
——————
參考資料
歷史上的林丹究竟去哪裡了?
兵部崇禎六年四月十五日行稿,據大同太監劉文忠題:
三月八日,殺胡堡市口有夷人二三百名往來貨賣,密問各夷說稱:
我的王子先在歸化城住幾日,今移住大青山後屹漢啞波地方,離邊騎馬行走有四五日路程。今王子一面差有馬夷人,往東哨探奴酋訊息,一面差夷人往黃河套練船防避東奴。
……
又二月二十九日,有插酋下夷使擺忽宰生帶領夷人四名,共五騎進口,到馬市圈三賢廟內,見嶽守備,番稱:
先日講和,立寫合同,凡稱人事不過三次,今停住賞銀八萬一千兩,並王子迎風賞,講要四次不與,有我王子言說,也不要此賞了。
嶽守備回說,先日奴酋前來,你們逃往何處去,比時為何不來要賞?
擺忽宰省回稱:奴酋來時我們兵馬往北去撒喇漢家……”
……
可見,林丹汗並未如同滿清歷史記載的那樣自崇禎五年夏逃亡青海大草灘後一去不還直到病死。
根據明朝兵部的情報,崇禎六年二三月份,林丹汗曾回到歸化城。崇禎五年皇太極西征的時候,林丹汗往北去“撒喇漢家”。這與蒙古人多處記錄的林丹當時北上喀爾喀尋求幫助是一致的。也同《滿文老檔》中的附頁的記錄一致。應當為可信。
《滿文老檔》中的附頁記載:
“聰睿汗六年夏首月初一日,愛新之大軍往徵察哈爾,察哈爾汗聞之,遺棄所居之遊牧故地,逃往克勒阿濟爾漢、克魯倫之地。”
“克勒阿濟爾漢、克魯倫”,蒙古地名。Ker Ajargan,意為“公馬之原”,不詳其所在。Kerulun,顯然是蒙古國境內之克魯倫河。發源於蒙古國的肯特山東麓,在中游進人中國呼倫貝爾境內,東流注入呼倫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