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長河復生記> 第330章 達海的志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30章 達海的志向 (2 / 2)

八思巴文可以標定蒙、漢、藏、梵、畏兀兒的發音,為元朝官方文字,一度曾主要作為漢字的標音符號。

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後,八思巴字廢棄不用,但在北元還通行過一段時期。到了明末,蒙古高原的蒙古人轉而重新使用傳統蒙古文字。

聯軍的拼音方案,完全相容傳統蒙古文字,拼寫蒙語和畏兀兒語沒有任何障礙;在揉進去後世的拼音和拉丁語系拼寫規律、加入平仄標註後,拼寫簡單的陝西、山西方言也沒有問題。

但是聯軍的拼音離精準標註漢語發音還差得遠。比如明朝官話有“平、上、去、入”四聲,每聲再分為陰陽,共有“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八個音調。幾個音調連讀時,還會發生“變調”。

如果用聯軍的拼音標註藏語、梵語、滿語,則更加吃力。

孫一看見達海記錄的滿紙的複雜的符號,腦子直髮漲。

“塔布囊”,達海說道:“漢字博大精深,但是漢字實在難學,所以自古以來識字的人不多。成吉思汗的蒙文、忽必烈的八思巴文,還有聯邦的拼音簡單易學,如能仔細推敲成為定製在百姓中推而廣之,則販夫走卒皆能書寫,皆明事理,千古功德無量。”

“可是拼音一途,只表音不表意。俗話說十里不同音,更何況隨著年月流逝,發音也在改變。單單隻拼音,時間久了,同一祖先的同一個部落也會演變出幾種互不相通的語言,甚至成為仇人。這就是草原上為什麼先有匈奴、突厥、後有蠕蠕、蒙古,最終都不免曇花一現、歸於分裂。”

“反觀漢字,各地雖發音不同,卻遵循同一的書寫方式,千百年間朝代更替,卻始終延續同一的含義。這就是為什麼中原無論如何分裂,最終都能重歸一統,南下的草原部落時間長了逐漸都被漢化。甚至遠在邦外的朝鮮、日本、琉球、安南,潛移默化,竟都以中國為本。”

達海總結道:“字者,艱澀難學,大同社會之本也;音者,簡單易懂,仇殺分裂之根也。唯有字音並行,陰陽互濟,方為治國安邦之千秋大計。童子啟蒙先拼音、再識字;老百姓會拼音,自然能教授耕種,士大夫善文字,自然可傳承禮儀。天長日久,百姓富足,混宇一家,再無戰爭。”

孫一被達海說得目瞪口呆。

孫一發明拼音只不過是出於通訊編碼的目的。達海居然把拼音和文字上升到建設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人類最終走向的高度。

孫一歪著脖子想了半天,居然覺得達海說的在理。

人類有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兩大主流。堅持象形文字的漢、藏始終能延續自己的文化,形成一個穩固的文化圈。而使用拼音文字的實體好像都在不停地走向分化。

歷史上的拉丁語衍生出互不相通的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好像這幾個國家確實是爭鬥不斷,早忘記了自己曾是一家人。

後世曾經的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已經演化出英音、美音、澳大利亞音、加拿大音、香港音、印度音、菲律賓音……

聽說菲律賓總統已經對美國總統打了招呼:“Mr&na,you can to l。”

象形文字雖然有天然的文化向心力,但是象形文字確實難學。底層文盲太多,造成象形文字圈千百年來人均產出固定不變。效率無法提升,經濟的增長則只能依靠增大人口規模。當人口規模突破環境的供給能力,則引發崩潰,開始新一輪迴圈。

故而,東方雖歷經幾次大迴圈,都沒有發生提高人均效率的工業革命。

簡單地說,“知識改變命運”。象形文字即傳承了知識,又限制了知識的傳播,所以東方一直沒有“時來運轉”。要打破這個迴圈,加一個拼音文字的“外掛”就行。

說到底,無非是以傳統蒙文為基礎,完善拼音、推廣拼音,反正不會有壞處。

想到此處,孫一誠摯地挽留胸懷大志、以文字拯救天下黎民的達海。

達海淡然道:“阿巴海先接受土默特不抵抗投降,再無故殺戮草原人民。他犯下反人類的罪行,皆因無人可以約束他。我必須回去恢復老汗王留下的八旗共和法度,此去便是必死,我也要嘗試一下拯救我愛新覺羅。”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