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偵查敵情的時候更有意思,都是直接詢問對方。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說是漢夷和漢人隔著火路墩說話。
漢夷問:“我是小十王、濟農、俺答差來邊上偵查,你們牆裡車牛晝夜不斷做甚麼?”
漢人回答:“總制調齊千萬人馬,攢運糧草夠用要搜套打你們。”
漢夷勸說:“套內多多達子有哩,打不得,打不得。”
漢夷又說:“我原是韋州人,和你交換一張弓,作為憑信回去交差。”
漢人問:“你是韋州人,為什麼不投降?”
漢夷回答:“韋州難過,草地自在好過,我不投降。”
漢夷遞上自己的弓,漢人在上面接住,卻不交出自己的弓。雙方僵持,漢夷無奈,只能放手,於是漢人繳獲漢夷一張弓。
這個故事說明,漢夷同漢人交換情報一定要小心上當受騙。
眾人哈哈大笑,氣氛頓時放鬆。
百姓們稱,最早的時候,阿勒坦汗任命白蓮教首領趙全管理漢夷百姓。趙全建土城,大門上書“石青門化府”,二門上書“威振華夷”,趙全任“把都兒漢”,以《大明律》約束漢夷。
到“隆慶議和”的時候,趙全手下有大板升十二,小板升三十二,大者八九百人,小者六七百人。
作為大金國腹地的福化城,其附近的大板升多達八個。
“隆慶議和”之後,明國正式承認了漢夷的夷人身份,要求雙方嚴守邊防,禁絕雙方人民交通,然並卵。“但聞板升人常入邊,或打牲,或買賣,久住邊堡,刁奪物件生事,都是漢人……我這裡人亦有生事的,出邊外私趕達子牛羊馬匹,我亦不能防。”
後來紅娘子管理西哨,不再區別漢夷真夷,統一以《阿勒坦法典》約束。
越來越多的真夷搬來板升定居,同時漢夷走去草原放牧的也不在少數,漢夷真夷夾雜不清。幾十年間八大板升繁衍生息,原來的板升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變為一個以美岱召為中心的大的村落和集市群。
這次大板升的百姓依然以當年的八大板升為界,推舉出鄉老“參見”塔布囊和雅布海。
鄉老懇請塔布囊和雅布海,不必再區分真夷漢夷。當年趙全治下,漢夷真夷之間還有隔閡,紅娘子之後大家一視同仁,不分彼此。百姓願在琪琪格雅布海的統治下,齊心協力聯合鐵國、九原國擊退滿洲大軍。
孫一表示尊重百姓的意見,不會去做費力不討好的傻事。重申琪琪格年幼,百姓要學會自治。當務之急,卻是大板升的百姓要立刻組織起來自保。
大板升城就以當年的八大板升為界,推舉出臨時負責的“宰生”,緊急組建各板升民兵,推舉出民兵的臨時負責人。
明日午時,各板升宰生和民兵負責人同聯軍軍事首領在琉璃殿召開軍事專門會議。
孫一話鋒一轉:“草原騎兵來保衛大板升的定居百姓,大板升的百姓要保證左右翼騎兵的糧草,不能讓人馬餓肚子。”
百姓代表羞愧地回答:“以前是聽信了美岱召喇嘛的鬼話,以為聯軍只許拜白老人不許拜彌勒佛。”
孫一拿出自己的揹包,請百姓幫忙仿製,說三營急用。
一名代表是毛毛匠出身,將孫一的揹包調過來調過去看了好幾遍,表示以牛羊皮仿製,除了那種神奇的一拉就鎖再一拉就開的鏈子,其它都不難。
孫一道:“可以不用拉鍊,改成紐袢。揹包的個頭也可以小一些。”
毛毛匠代表道:“那容易!塔布囊的背囊借我一天我就能出樣子,定了樣子我立刻安排婆姨們趕工。”
孫一說道:“到時候不白讓婆姨們趕工,聯軍會出錢購買背囊。這種背囊很實用,你們還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
“這如何使得!”,毛毛匠代表抗議道,“塔布囊傳我們一門吃飯的手藝,我們保家衛國給軍隊做背囊,怎麼還能要錢!”
“使得,使得。”孫一回答道,“三營是聯邦的軍隊,三營的軍費是三國共攤的。你不要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