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大海如此激動,孫一不由說道:“達海博士,滿洲國那邊有人要置你於死地,不如你留下來專心研究這些古代的巖畫文字和你的東胡學說吧,給後人留下一個真實的歷史。”
達海顯然在內心掙扎。
片刻之後,達海艱難地做出決定:“多謝陛下美意。達海既然本姓愛新覺羅,就要先為愛新覺羅家族著想。這次前去庫庫和屯如果我有幸不死,事成之後必定回來九原專心學問。”
孫一除了祝福達海之外毫無辦法。後世有一句話,“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說的就是達海這路人。
孫一先吩咐郭江:“把這些瓦當妥善收好,以後我們在九原專門建一個館,把這些古代的文物集中起來研究和展出。”
孫一再轉向達海:“博士安然歸來的那天,還請博士不要推辭,擔任此事的主管。”
當下孫一一行辭別稒陽城,一路向東馳向大板升。
越向東走,人口越稠密。
青山不斷地從小山谷裡發源出河流,青山腳下河流邊上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村莊。村莊的名字五花八門:公雞板升、梁家板升、黑麻板升、李家板升、溝門板升、溝門板升、溝門板升……
中午時刻,孫一到達第四個溝門板升。這處山溝中河流的名字叫做“水澗”,所以這個板升的全稱就是“水澗溝溝門板升”。
水澗溝溝門板升位於二里半與大板升城的中間位置,聯軍將這裡作為往來於九原和大板升城的信使歇腳換馬的驛站。
孫一一行也選擇在此休息。
翻身下馬,王悶蛋雙腿已經不能併攏。悶蛋剛一屁股坐到地上,立刻嚎叫一聲改成俯臥。
三營已經早到了水澗溝,此刻正在午休。三營長李廣笑嘻嘻地踢一腳悶蛋的屁股,立刻跑到孫一身邊“彙報軍情”:
沿途的板升內蒙漢人口混雜,漢人居多。蒙古人多為在草原上分散遊牧。雖然一部分人口已經遷往九原和狼山,但是大部分百姓還是選擇留守觀望。這兩天草原上開始流傳滿洲國屠殺投降百姓的訊息,越來越多的百姓打算西遷。
三營第一次行軍走這麼遠距離,士氣尚可,但是明顯不少士卒體力不支。孫一囑咐三營不必急於今天趕到大板升,天氣涼快了再趕一段路就提早宿營休息,明天早上再走一段,讓士卒慢慢地適應行軍的節奏。
李廣反映,三營長途行軍的一個大障礙是沒有合適的背囊。士卒出發的時候想出了各種辦法揹負物資,但是路程一長就開始出現各種不如意。
李廣建議給三營士卒統一配備一種類似於孫一的野外揹包。孫一欣然同意,等到了大板升就山寨自己的登山包。
孫一留下朱軍師和達海,安排他們乘馬車隨同三營行動。他自己和琪琪格、王悶蛋略略休息,避開中午的高溫之後率馬隊一路向東,於傍晚到達大板升。
大板升之所以叫“大板升”,就是因為它規模大。
大板升東西各有一條發源於青山的小溪溝,一條叫做清水溝,一條叫做甜水溝。眾多村落和集市匯聚在兩條水溝之間,中心位置是一座小城。
小城是一座不太規則的方城,每邊長約五百尺。城牆是土築的圍牆,用石塊包砌,高一丈有餘,四角建有角樓。
南牆中央是正門,建有二層三簷的城樓,上書三個漢字:“泰和門”。
泰和門上的石頭匾額上用漢字題寫:
“元后敕封順義王俺答呵嫡孫欽升龍虎將軍天成臺吉妻七慶大義好五蘭妣吉誓願虔誠敬賴三寶選擇吉地寶豐山起蓋靈覺寺泰和門不滿一月功成圓備神力助佑非人所為也”
“皇圖鞏固,帝道咸寧”
“萬民樂業,四海澄清”
“大明金國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時建木作溫伸石匠郭江”
這座小城最早是阿勒坦汗的都城,明朝賜名“福化城”。阿勒坦汗搬去庫庫和屯之後,福化城逐漸改建成寺廟,明朝賜名為“靈覺寺”,老百姓稱呼為“美岱召”。
天色已晚,美岱召城門緊閉,城牆上有僧兵往來巡邏。
因為掛記著莫日根的病情,孫一和琪琪格率馬隊從美岱召呼嘯而過,直奔莫日根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