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中國元代就出現的三十二錠水力大紡車是四百年後才出現的八錠珍妮機的四倍!
其實中國古代紡織技術一直遠遠領先於歐洲,到了清代才落後於西方。
公元四世紀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一幅畫上就出現過腳踏三錠紡車;
宋末元初黃道婆把腳踏麻紡車改成了腳踏三錠棉紡車;
元代王禎的《農書》裡記載有這種腳踏式三錠棉紡車,同時還記載有腳踏式三錠麻紡車、腳踏式五錠麻紡車,以及水力驅動的三十二錠麻紡車。
可惜王禎的《農書》文字過於簡單,附圖亦失其真,後世三十二錠麻紡車製作工藝已經失傳。
不過現在是崇禎五年,據王禎的《農書》成書不過三百年,麻依然是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服面料。
孫一估計大紡車在中國的某個地方還在運轉。而且溫木作家傳的《梓人遺制》同樣成書於元代,裡面肯定有大紡車的製作工藝。
果然,溫木作答道:“大紡車雖然我重來沒有做過,但是知道製作的方法。不妨先易後難,從腳踏的三錠、五錠紡車做起。”
坐在主位的麻池村老者卻渾然沒有聽見眾人關於蕁麻和大紡車的談論,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囁嚅著問道:
“塔布囊得意思,是不是說九原守住了,我們可以不用搬家了?”
孫定遼同孫一、楊日天交換過這個問題。
只要天一下雨,石門就宣告已經守住了。如果想守住全部九原地區,那麼防線就變成了二里半的大青山和黃河之間的狹長地帶。
楊日天的意見是,現在聯軍有了炸藥和弩炮,二里半村正在試製鐵雷,二里半可以試著守一下。
孫定遼有顧慮,狼山川在盡全力支援前線物資和人員,二里半能不能守得住,其實不取決於前線,而是取決於狼山川的供給能力。
孫一多方考慮之後,決定守二里半防線。
原因有幾條。
第一,狼山川能容納的難民僅僅三萬。如果守住九原,從九原到青山嘴的陰山山南平原就都可以容納難民。而且九原地區有成熟的田地,可容納的難民密度比狼山川高。
第二,九原地區有現成的工業基礎,麻池有紡織業、二里半有煤鐵陶瓷業。而且九原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後世就是一個從地雷手榴彈到坦克裝甲車和原子彈的製造基地。
第三,九原地處草原南北東西的交通樞紐。
但是孫定遼的顧慮很有道理,狼山川目前的供給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孫一權衡以後,決定只能從九原地區挖掘潛力,就地徵發供給。
孫一於是向幾位當地百姓代表和盤托出自己的想法和參謀長的顧慮。
百姓代表立刻激動地表示,要人有人,要糧有糧,就是把年輕人都拼光了,也要誓死保衛家鄉。
孫一笑道:“不光要出人出糧,更重要還要出糞——人糞和牲口糞,用來釀硝造火藥。”
百姓代表鄭重表態:“冬天百姓們就是凍死,今年夏天一顆糞也不留,全部釀硝!”
——當地百姓冬天都是燒糞取暖的。
隨即總兵楊日天宣佈,等石門的滿洲兵一撤,以麻池村和二里半村參戰的百姓為骨幹,招收附近青壯百姓入伍,再成立兩個營,分別稱麻池營和二里半營,開赴二里半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