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依靠弓弦的彈力來拋射的投石砲,除了發射石彈還可以發射大型箭矢、火藥彈。這種機械在中國的宋代發展到高峰,稱作床弩或弩砲。
南宋《守城機要》中記載了一種安裝在船上可以發射“霹靂砲”的弩砲:“舟中忽放一霹靂砲,蓋以紙為之,……自空而下,……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眯其人馬之目,人物不相見。……逐大敗之!”
蒙元從西域帶回一配重式投石砲,叫做回回砲或者襄陽砲。這種砲的槓桿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先將放置石彈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此時上升。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順勢丟擲。
這種回回砲可以把兩百斤的東西扔出去三百米,蒙古人用它丟死人死馬到被攻打的城池裡造成傳染病。
同發明火藥之後的火炮相比,各種投石砲都有體積大、裝彈慢、操作人員多、效率低下的缺點,因此在明朝逐漸退出武器的行列。
比如大名鼎鼎的宋朝八牛駑,《武經總要》記錄:“三弓床弩,前二弓,後一弓,世亦名八牛弩。張時,凡百許人,……。其次者用五七十人,……。”
但是孫一想要的投石砲不需要投擲很遠,比滿洲弓射程遠就可以;對拋射的重量要求更是低,十幾斤的炸彈就算是巨型彈了。
不同型別的投石砲可以安置在城牆上、水師戰船上、甚至用於野戰,……,未來的戰爭模式要完全發生變化了。
孫一興奮起來,滔滔不絕地同溫木作討論起投石砲和炸彈的各種組合,只聽得楊日天、李廣、孔有性等人瞠目結舌。
這……天哪……地雷的威力大家都看見了,等到天雷一出,何人還能是聯軍的敵手?
更令楊日天驚愕的是孫一說使用鑄鐵的空心鐵球來製作炸彈,威力比直接使用炸藥包大得多。而且這種鐵炸彈即可以用導火索引爆,也可以遇猛烈撞擊引爆。當鐵炸彈埋入地下就是地雷,用投石砲丟出去就是天雷,從山上滾下就是滾雷,放入河中就是水雷……
溫木作代表二里半村表示願意提供製作鐵炸彈的原料鐵,孫一大喜過望。孫一知道這一帶的鐵礦含硫量特別高,在後世就是廢鐵。但是這種廢鐵又硬又脆,破裂之後稜角尖銳,鑄造炸彈外殼最合適不過。
二人一聊就是一個時辰。
孫一驚詫於溫木作對各種投石機械的瞭解,不由問道:“你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
溫木作答:“當著塔布囊的面我不敢說假話。我家原來世居山西萬泉縣,在當地是有名的木作世家,明初定為匠戶。後來實在不堪忍受朝廷盤剝,萬曆年間逃到草原。家中祖傳有一本《梓人遺制》,書中記錄有各種大小木作的打造方法,繪有總圖分圖尺寸安裝位置。我都是看那本書自己琢磨的。”
孫一連連拍腿叫好,撿到寶貝了!
——————
參考資料
《梓人遺制》
《梓人遺制》,中國古代的木製機具專著,唐朝以後多稱木工為“梓人“。金末元初山西萬泉人薛景石撰,元中統二年(1261)刊印出版。
《梓人遺制》介紹各種木作形狀、結構特點和製造方法,按使用效能分類敘述,每類先介紹歷史,一物一條,繪有總圖和分圖並註明尺寸,易解易學。
後世僅留有《永樂大典》中的殘章。
只剩“車”中四種;“門”中版門、格子門;“紡織”中的華機子(即提花機、立機子(即立織機)、布臥機子(即平織機)和羅機子(專織絞經織物的木織機四種以及用作整經、漿紗的”泛床子”、“經牌子“、“掉籰“三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