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實踐證明,孫一想檢驗一下三營夜行軍能力的設想在本地百姓的“搗亂”下完全破產了。
淳樸的百姓聽說塔布囊飯都顧不上吃就要率大軍去幫大家守金溝,那大家怎麼辦?大家自然是幫著去守護塔布囊。
不善言辭的草原農牧民等大軍經過後自動跟在隊伍後面,根本不需要誰同意,他們就算參軍了。
有馬的牧人遊走在隊伍兩側,只要隊伍中稍稍有人落後,立刻搶過士兵的裝備擱在馬背上。到最後的時候,不少三營士卒別說三分之一體重的負重,他們就是光著上身在行軍。
從金津渡到金溝口十五里路,三營只用了一個時辰,完全走出了白天行軍的標準。
孔有性在金溝口子障城為兄弟們準備了大老碗的燉馬肉泡鍋盔,三營一到就開飯,三營將士從營長到新兵都感到非常幸福。
孫一感概萬千。
趁吃飯的時間,孫一和楊日天向孔有性、溫木作、牛犢兒瞭解情況。孔有性稟報目前谷內還沒有發現滿洲兵,孫一頓時放心了。
今夜黑燈瞎火的連個月亮都沒有,滿洲兵拖著幾十斤的盔甲想半夜翻過山是沒可能的。
孔有性、溫木作、牛犢兒三人都有些緊張,你一句我一句地介紹了石門口的戰鬥。孫一沒想到原本想用來炸人的地雷嚇起馬來更有效。
溫木作結結巴巴地向孫一討要一些炸藥,說他做了幾臺投石砲,想做點能投出去的“天雷”用於守護村子。
孫一頓時精神一振。
作出炸藥之後,孫一做夢都想有能扔出去一炸一大片的“炸彈”。
孫一試過做兩個炸藥包疊在一起的“沒良心炮”,即利用底下的炸藥包爆炸時的推力把上面的炸藥包發射出去。
但是孫一發現現在的炸藥過於敏感,不管在什麼容器內,經常是“沒良心炮”的下面的炸藥包一響,上面的炸藥包耐不住巨大的衝擊同時爆炸,根本沒有實用價值。
“沒良心炮”的試驗失敗後,孫一放棄了利用“擲彈筒”或者“臼炮”發射“炸彈”的試驗。沒必要了,現在的炸藥肯定經不起那麼猛烈的衝擊。
最後連利用胳膊掄出去的“手炸彈”也被王爾牛否定了。
這個時代打仗連箭簇都要回收,像手榴彈那樣只能丟出去幾十米,殺傷有限,轟隆轟隆地浪費鐵不是個過日子的辦法。
無奈之下孫一隻能提供原始的炸藥包,作為直接埋設或爆破用途。
但是如果能利用投石砲投送炸彈,因為投擲時的衝擊力遠小於火藥,就不會引起炸藥爆炸,而且無聲無煙綠色低碳,豈不完美?
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使用的投石砲依靠繩索產生的扭力彈射。
彈射杆平時是直立的,杆的頂端是裝彈丸的“勺子”或皮彈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裡。
彈射時,先用絞盤將彈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彈丸。鬆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杆恢復到垂直位置將彈丸射出。
這種投石砲發射時很像驢子踢腿,所以又稱為野驢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