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替賈道士解圍:“哪個是真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草原上為什麼有那麼多地方自稱昭君墓?”
賈軍師一撫羽扇,“著啊!人心思定,自古以來長城內外莫不如此。如今金國百姓簞食壺漿,正是因為我軍才是救黎民於水火解百姓於倒懸的仁義之師。”
通訊兵隊長孤兒老大王長命急急忙忙地抱著電臺來找孫一。
孫一的這部行動式短波電臺上有電子氣壓計,孫一早就吩咐老大定時開機記錄氣壓,以期提前掌握雨季的到來。
老大上了岸第一件事就是開啟電臺,卻不成想電臺裡傳來孫定遼和楊六郎的對話,內容是一隊滿洲兵要翻山去金溝,二人在緊急調動兵力。老大插入對話,二人卻彷彿根本聽不見。
孫一望一眼北邊幾十裡處的青山,感嘆終於體會了一把山寨機的好處。
多次實踐證明,孫一在網上購買的兩部山寨對講機的發射功率不僅超標,而且嚴重超標。
現在兩部對講機的位置在山上,它們的訊號可以傳遞到金津渡的電臺,金津渡電臺的訊號卻傳不到山上的對講機。
孫一當即決定三營在此棄舟登陸,由他和楊日天帶領直接增援金溝。
現在的三營,同以前的三營大不一樣。
孫一經歷過幾次戰鬥之後慢慢地有了一些心得,他感覺明朝的部隊一大特點就是行軍速度慢。
明朝軍隊基本上是日行三十里,滿洲軍隊可以做到最多日行五十里,這種緩慢的移動速度使軍隊的行動毫無突然性和保密性可言。
後世共軍普通的行軍速度在每小時五公里以上,每日行軍可達五六十公里,主要戰術是敵後穿插作戰。
後世國軍八十年代的步兵測驗標準是全副武裝行軍每日走五十公里為及格,全副武裝急行軍每日七十公里為及格,全副武裝強行軍是每二十四小時一百公里為及格。
都是同樣的人種,相差怎麼這麼大呢?
分析之後孫一得出結論,問題不在於人。
後世的人可能體力更好,但是明朝的人更能吃苦,二者之間完全可以抵消。
問題在於軍隊的後勤保障。
無論明軍、滿軍,出征時必需攜帶的物資有兵器、盔甲、營帳、糧草。根據兵種的不同,還可能要攜帶額外的拒馬、工匠、火炮等等。
明朝的一副棉甲就重達五六十斤,以戰兵每日消耗糧食兩斤計算,十天就是二十斤,加上兵器和基本的生存物資,一名戰兵的隨行物品至少要一百斤。
運輸這些物資只能藉助於牲口,一匹普通馬的一日消耗是“草一束,豆三升”,核算成重量就是每日十五斤草飼料,二斤精飼料。
馬匹的飼料如果全部攜帶,十日就是一百七十斤,就意味著需要另一匹馬,這另一匹馬又需要一百七十斤飼料……
所以馬匹的草飼料多靠就地放牧,換句話說,第一,每日行軍之外必須留給馬匹大量的放養時間,第二,軍隊行軍必須在有青草的季節和地形。加之馬匹連日行軍體力消耗很大,連續行軍幾日之後必須讓馬匹修養一下。
而後世各國部隊通行的標準是單兵負重不超過體重的三分之一,在此負重標準下單兵可以連續以每日五十公里的速度徒步行軍,強行軍一日一百公里。折算成明朝距離就是連續行軍可以每日八十六里,強行軍一日一百七十里。
所以其實不是人,而是明朝軍隊的隨行輜重拖累了行軍速度。
以後世二戰時的舊日軍教範行軍速度為例,諸兵科聯合大部隊標準是每日24公里,即每日四十里,其實比滿洲兵強不到哪裡去。
孫一要提高軍隊的機動性,就必須得減少隨行輜重,最好是能做到像後世一樣全部由士兵揹負。
孫一得感謝電三眼銃和複合纖維盔甲,使他的這個想法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