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長河復生記> 第221章 白高大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1章 白高大夏 (1 / 2)

孫一去過寧夏,不由問道:“西夏不是党項人所建立的嗎?怎麼會是東胡呢?還有吐蕃怎麼也會和東胡扯上關係?”

達海回答:

“西夏人是党項人不假,是東胡也不假,孫參謀不覺得這兩個詞很像嗎?中原人多以為党項的是羌族,其實是党項的皇族卻是源自東胡鮮卑的拓跋氏,雖然被唐朝皇帝賜姓為李,其實同南北朝時的北魏拓跋氏同出一脈。”

“至於吐蕃,是另有一支同北魏拓跋氏同宗的鮮卑人在河西建立北涼之後,進入青海甘南,成為羌族的首領,最後成了吐蕃的皇族,所以青藏便被也叫做唐古特,那裡的高山就叫做唐古拉山。”

耿秀才是寧夏人,他對達海的說法予以確認:“確是有此一說,西夏皇帝李元昊曾自稱其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李元昊還頒佈過“剃髮令”,凡党項男子,一律剃光頭頂,只留邊緣一圈,以示回覆東胡風俗。”

“這個拓跋氏也太厲害了!”,孫一感慨道。

“孫參謀”,達海略略一笑,“其實同他們的祖宗比起來,拓跋氏根本算不上厲害。”

“敢問拓跋一家的祖宗是哪個?”

達海深深地看一眼二人,緩緩說道:“他們都是鮮卑人。鮮卑,就是三代中的夏朝皇族!”

耿秀才立刻跳起來:“豈有此理!絕不可能!”

達海苦笑一聲:“耿參謀,可否容我把話說完再殺我?”

孫一立刻道:“達海博士請放心,我們這裡有作學問的自由,我們豈敢因為不同意你的觀點就歸罪你?”

達海略略吃驚:“此話當真?孫參謀能做主?”

“能!”,孫一堅定地回答,“不過既然是作學問,就得講究一個實事求是,還請達海博士擺出事實自圓其說。”

耿秀才雖然氣不過,但是依然向達海言道:“你放心,孫參謀這個主絕對可以做得了。這裡不同於大明,估計也不同於你們愛新國,否則,否則我就已經死好幾回了!”

“好!那就好!”,達海聲音發顫,顯然有些激動,“這些話我平時是不敢講的。今天一吐為快!”

達海站了起來,滔滔不絕地說道:

“北國的草原大漠先是匈奴稱雄,那時鮮卑人退居大鮮卑山自保。匈奴東逃,便是鮮卑獨領風騷。之後突厥西來,鮮卑再退守東胡。盛唐之後,鮮卑化做遼、金、夏、吐蕃佔據北國乃至中原,被蒙古一一擊破,人口消亡殆盡,現在只剩下錫伯一支。”

“先說這鮮卑山。鮮卑人不是因山得名,而是山因鮮卑得名。鮮卑人走到哪裡,就把哪裡的大山喚做鮮卑山。鮮卑山是漢語翻譯,鮮卑山的名字真正對音應當寫作’夏恩阿林’,草原上的人都知道,’夏恩阿林'就是白色的山。'阿林'是錫伯語和滿語中都是高山的意思,'夏恩'才是山的名字,’夏恩'讀快了便是漢語中’鮮’,’夏恩阿林'連起來讀就是’興安嶺’。”

“草原上有兩條興安嶺。黑龍江兩側的大山分別是外興安嶺和內興安嶺,內興安嶺又分為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這些名叫’興安’的山嶺無一不是高大的雪山。黑龍江滿語叫'薩哈連烏拉',蒙語叫'喀喇木連',意思都是'黑色的大河',在隋唐時,黑龍江的漢語名字就叫'黑水'。故而有鮮卑源於白山黑水一說。”

“等等”,孫一忍不住打斷達海,“西夏人崇尚白色,西夏還有個名字叫白高大夏國,是不是和這個白山黑水有關?”

孫一匆匆地參觀過西夏王陵,那裡的帝王雕塑身著白色帝袍。這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算得上奇特了,給孫一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西夏王陵景區一進門的位置有一塊方匾上書四個大字,猛一看上去象漢字,細一看一個字也不認識。導遊說是西夏文,翻刻於西夏王陵出土的石碑,如何發音已經無人知曉,專家破譯後四個字按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的意思分別是“白”、“上”、”國”、”大”,因為出土的西夏漢文佛經有“白高大夏國”的字樣,後世便認為按西夏文法應該是“白高大夏”。

至於西夏為什麼叫白高大夏,導遊開玩笑說也許是因為西夏是白種人建立的國家,也許是因為流經西夏的黃河源於青藏高原的雪山。反正是個千古之謎。

另外,導遊介紹說西夏文著作《夏聖根讚歌》開首三句:“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彌藥國在彼方”,據說指示了西夏的起源。西夏文還有記載:“白河本源:白高河水源出,本源白坡,民庶根也。”

另一部西夏文字的著作收集整理的西夏文對聯,最著名的一句“白高河,應當不呼名,地灰唇;十級陵,應當沒有頭,峰頭缺。”

導遊說如果能誰破解了這幾句話,就可以揭示出西夏的神秘起源。孫一牢牢地記住了這幾句話,卻百思不得解。如今達海提及,猛地開啟了孫一的記憶。

達海很詫異:“孫參謀居然知道這些!”

孫一胡扯道:“呃,全是閒聊時聽別人講的。”

達海思忖一下說道:

“中原古書云:夏,大也。故古書云大國曰夏。夏禹即大禹。此言只知其一!夏恩,就是鮮,鮮就是夏,白色也;卑者,伯也,上古之尊稱,至今滿語仍稱貝勒,突厥語仍稱別克,意為高高在上也;鮮卑者,意譯白高、音譯夏伯也,後人稱夏后氏,夏朝之王族也!”

“一派胡言!“,耿秀才實在按耐不住,“華夏乃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耿參謀”,達海道,“你被騙了,自從秦始皇開始,中原文人就只看見長城以內,自以為天下獨有自己一脈。周代以前哪裡有華夏為中國一說!衣服可以謂美醜,禮儀焉有論大小?《尚書》有言,'蠻夷猾夏,寇賊奸宄'。猾夏和蠻夷並稱,怎麼會是指中國?《公羊傳》中,孔子以魯為中國,中國之外為諸夏,諸夏之外為夷狄。”

“上古中國歷史,從我一個外人的角度看,就是夏、華兩部沿黃河交織纏鬥,之後夏族被迫北遷。先秦文字為何難懂?是因為混入了諸多漢語之外的辭彙!先秦人名為何晦澀?是因為那些都是異族的名字!中國為何有對聯?是因為漢語本是兩個源頭,每個意思都有兩個字相對!”

孫一腦海裡卻浮現出西夏王陵門口的那副四字匾額。按照達海的解釋,那四個字右邊一列二字從上到下為“白高”,左邊一列從上到下為“夏大”;白對夏,高對大,竟然真是一副工整的對聯!

達海利用自己的優勢,從北方各族語言的角度去解讀歷史,跳出了中原文人的圈子,令孫一耳目一新。

孫一早忘記給達海撒種子的想法,迫不及待地請教:

“西夏還有兩幅對聯。第一副說的是西夏起源,譯成漢語大概的意思是‘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面父冢白河上’。第二幅是一句諺語,譯作漢語是‘白高河,應當不呼名,地灰唇;十級陵,應當沒有頭,峰頭缺’。達海博士有何見解?”

達海呼地站起來,“西夏文就如同契丹文,女真文一般已然失傳,沒想到如今居然還有人還會通譯!孫參謀可否為達海引見此位高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