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趕集,趙旭和趙大力的目的是朝歌縣城唯一的市井,位於朝歌城郭的東北邊。
在漢代,城邑中集中買賣貨物的場所,就是市井。其得名之由,有書曰:《管子·小匡》注,“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漢代規定,“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所以說,在漢代,出生市井、市井之徒並不是什麼好話。
漢代“市”區的建立,基本按照王制的規定,區劃在城內的固定地點,大小城市基本上照此規劃來確立。這個原則就是“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市一般建立在城內的北部地區,位於宮廟之後。像西漢的都城長安,就有各市“二百六十步”,“凡四里一市”。各市雖不一定如此齊整,但劃有特定的區域,與一般的住宅(間、裡)分開是肯定的。
兩人沿著路溝而行,橫穿大半個朝歌縣城,便可遙見一道大門,其上以隸書題記“東市”三字,兩側建有牆垣。
東市他們已經不是第一次來了,根據記憶,趙旭可以清晰的回憶起朝歌東市的格局,市區三方設門,門面三開,市門東西相對。
兩人這次是從東門進去,市門左右兩邊,各立著一名市門卒,兩名士卒皆手執蒙皮木盾和環首鐵刀,看上去頗有威懾力。
剛才進城的時候人不多,但是集市這邊人氣還是不少的,因為臨近歲旦(過年),此刻市中人流正處於高峰期,還沒進去,外面的街道上就已經人山人海。
看到這邊一別剛才街道上的冷清,趙大力頗為高興,指著市井的大門大喊道:“旭哥,你看!今天人很多啊!真熱鬧。”
趙旭微微點頭,“嗯,畢竟歲旦將近,估計是怕雪下太大,家中物資儲備不夠,附近村子的人都提前來準備了。”
“走吧,咱們先去把皮貨賣了。”
“好嘞!”
才一入內,趙旭便感到一股氣浪撲面襲來。
目光所致,全都是人,可謂是萬頭攢動,填街塞巷,人不得顧,車不得旋。
在漢代,對普通民眾的管理極其嚴格,城池內的百姓平時都各居其裡,各里之間有牆垣、籬笆隔絕交通,即“門戶之閉”,老百姓除非真的有事,否則一般不會輕易跨界,所以大部分老百姓,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自己家鄉所在地方圓五十里範圍。這種現象即使到了現代,在某些地區也仍然存在。
因此,在這個時代,城內的百姓勞作之餘,如果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或者是搞個休閒活動,便只能去市井。
市井同樣有牆垣,但出入基本不受限制,裡面的商品多不勝數,可以把人看得眼花繚亂。就算不買東西只是去逛一下,見見世面,也是一種不錯的休閒——所以不要以為只有現代人才喜歡只看不買,因為這個習慣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況且,市井裡面不僅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各類大小商品,裡面還開有賭坊、當鋪、青樓(中國最早的青樓,大約出現在春秋時期。曹老闆首徵張繡,張繡投降後,曹老闆首先問的就是附近有沒有有“j女”。),更有人當街表演雜技賣藝,偶爾還有棄市的熱鬧可看。
《禮記》記載,“刑人於市,與眾棄之”,即為了殺一儆百,在人多的集市上對犯人行刑,使百姓唾棄他。
這就是棄市,這在古代,被普通百姓視為一種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