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徐州琅琊郡。
慶之北伐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魏國的江淮防線徹底淪陷,東魏只剩下了山東之地,而琅琊郡這個鍥子,就硬生生地插進了東魏的版圖中。
不過出乎當地豪強士族意料的是,東魏這幾年非但沒有組織任何反攻,反而極力與拉攏南梁,將此地作為了兩國貿易的重要口岸。
琅琊郡臨海,在後世有重要的港口連雲港,而在此時,雖然沒有這種大型港口的存在,但海運依然發達。
從建康到琅琊,海上運輸比路上運輸要快得多,蜀錦、瓷器等南梁拳頭貿易商品,紛紛從秦淮河揚帆出發,不過幾日的時間,就可以沿著海岸線,幾乎無損地運抵琅琊郡。
當世之時,東側海岸線的很多地方,與後世是完全不同的,因為缺乏了上千年的河流沖積,所以現在的海岸線,要比後世靠西很多。
而琅琊外海,有一個巨大的島嶼,大約跟後世的崇明島差不多,被梁國單獨設定為了東海郡,這裡就是東魏與南梁的邊境貿易口岸,商旅往來不絕。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琅琊郡的實際主宰者,並非是官府,而是王氏。
沒錯,就是那個“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導、王羲之等等。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琅琊王氏自琅琊衣冠南渡、舉族遷居建康。南渡之後,因對故鄉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為稱呼,東晉元帝時,僑置南琅琊郡。
慶之北伐對於南梁的意義,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整個江淮防線被反推到了山東河南,南梁的戰略空間極大舒展,甚至有了大舉北伐中原的可能。
當然了,以目前蕭衍的態度來看,他似乎對長生不老更有興趣一些。
在蕭衍的默許下,琅琊王氏開始了部分北遷,不僅王氏所屬的近萬私兵部曲屯住在了琅琊郡左近,甚至還將族中的子弟,統統任命成了東莞(非後世東莞)、琅琊、北海、東海、山陽等郡的太守。
短短几年內,琅琊王氏就做到了堪稱割據一方的地步。
當然了,門閥制度在南朝存在數百年,琅琊王氏力量的外遷,對於王氏和蕭衍,其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王氏滾蛋了,蕭衍可以更好地掌控南方,削弱高門大閥在中樞的影響力,而王氏不僅重返故里,還掌握了徐州突出部的控制權,可以與東魏透過獨家貿易大發橫財。
吃獨食肯定是不好的行為,南朝傳統的頂級門閥,諸如陳郡謝氏,也就是後世所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與王氏並列,出過謝安、謝玄、謝道韞等人的謝氏,也摻和了一筆。
龍亢桓氏,以及皇族蘭陵蕭氏等等頂級門閥,都在這塊大蛋糕上分了一塊出來,王氏更像是一個他們的代表。
若是以後世的商業模式來理解,就是陳郡謝氏、龍亢桓氏、蘭陵蕭氏等等門閥,都是這個貿易公司的大股東,而琅琊王氏則是董事長兼總經理,出資最多,也掌握實際的經營權。
東海郡太守王富,此時站在島上的一處平臺,望著海面上的點點白帆,卻有些發愁。
作為與東魏貿易的實際負責人,王富肩負著家族的重任,不過好在他生性精明,精力充沛,浸淫多年,對於商賈一道還是比較在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