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劍閣。
作為漢中與巴蜀的咽喉要道,劍閣在當下的稱謂,卻非後世所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而是叫做大小劍,準確說,稱之為大小劍戍。
而大小劍戍之名,當年在洛陽,元冠受幫老師酈道元修《水經注》時便已知曉。
《水經注》釋曰:“……又東南逕小劍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
如果再往深一層去考究,劍閣道之名最早只能追溯到《戰國策》了,該書載:“今范雎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坐制諸侯,利施三川,以實宜陽,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口,又斬範、中行之途,棧道千里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
漢中是懸在巴蜀頭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擁有漢中,就可以隨時隨地巴蜀發動進攻,兵家攻守之勢的玄妙也盡在於此。
所以,當年三國時劉備入蜀後,頭等大事就是奪回漢中,哪怕民力被壓榨到極限,也在所不惜。
今時今日,很不湊巧,得益於傅豎眼時代就形成的軍事分界線,漢中所有重要關隘都在西魏的手裡。
白水關、葭萌關、大小劍,這三座雄關,在西魏無意南下時,可以阻擋南梁從巴蜀的入侵,防守成本極低。
而當西魏的目光投向沃野千里的巴蜀這塊大肥肉時,這些雄關險隘,又成了穩定的前出基地。
饒是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當元冠受真的來到小劍戍,看到了關外密密麻麻的難民時,還是吃了一驚。
“怎麼堆了這麼多百姓?”
小劍戍的守將戰戰兢兢地回答道:“啟稟至尊,關內兵士有限,若是放大量百姓入關,難以保證關隘的安全。”
“嗯,你說的也有道理。”
元冠受吩咐道:“這樣,葭萌關和大小劍分別放開對難民的限制,所有難民先進漢中,然後在後方的白水關進行第一次檢查和分配,到了陽平關,再做第二次檢查和分配,決定是送往隴西,還是送去關中。”
“至尊...若是南梁心懷不軌,假扮成難民趁機奪關反而不美啊。”
羊侃猶豫了一下,還是勸諫道。
在他的認知裡,並不能為了收容難民,而犯軍事上的失誤,現在檢查、押送等流程導致兵士數量已經非常緊張了,若是直接放開限制,那危險可就大得多了。
見元冠受似笑非笑地看了自己一眼,羊侃忽然若有所悟。
或許...至尊缺的正是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
念及至此,羊侃心頭不由得責怪自己考慮不周,在至尊面前犯了蠢。
“羊總管考慮的有道理,白水關和陽平關的守衛數量需要加強,沿途建立好收攏安置難民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