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軍隊敗了這麼多場,難得有一場似乎的勝局,也都鼓起了勇氣跟在明軍身後向城內的日軍殺去。
其實當看到城外明軍的時候,日軍已經有了反應,作為駐守在七星臺的松浦鎮信剛剛派人通知小西行長,自己就帶人前去堵門,很多士兵甚至甲胃多來不及穿,匆匆披在身上便出去應戰去了。
朝鮮的平壤雖然名為陪都,但是城市介面非常的髒亂差,外城的地面都是泥地,再加上連日的陰雨使得城內宛如泥潭一般,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明軍騎兵的行進速度,給了日軍反應的時間。
前文不止一次說過,日軍的主要作戰兵器是槍,並不是後世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武士刀。
而長槍恰恰是騎兵的天敵,特別是在這樣狹窄泥濘的街道中,失去戰馬速度的騎兵,便由優勢轉變為了劣勢。
換源app, 同時檢視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繞是被數千日軍團團圍住,3000明軍依舊絲毫不覺畏懼。既然馬匹不足為用,士兵便從馬匹上下來,持槍與日軍步戰。
有計程車兵手中已經沒有了騎槍,手中只有戰刀、流星錘等武器,這種武器適合近身作戰,下馬之後會被日方騎兵針對死,因此不能下馬的他們只能騎在馬上左擋右支。
祖承訓所在的3000明軍,都是從遼東挑選出來的精銳,所有人最起碼都有有一身皮甲,鐵片布面家著甲率也超過30%。
明軍仰仗著甲胃之利和個人的悍勇勉強與日軍在城內戰平。
漸漸地松浦鎮信有些支撐不住,宗義智領著宗家軍勢前來支援,宗義智的領地很少,他所動員的軍勢很多都是日本浪人組成的。
對於這些閒散的浪人來說,戰陣或許不行,不過在街道中亂戰卻是自己擅長的。可是就算是這樣,日軍依舊拿不下明軍。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雨漸漸停息,小西行長帶著麾下足輕沿著平壤外城城牆饒了過來,站在城牆上使用鐵炮向城內的明軍射擊。
面對鐵炮的射擊,身著布面甲的明軍尚且可以保命,但是很多遼東騎兵身上穿的只是關外常見的鑲鐵皮甲,面對鐵炮的射擊打在鐵片上還好,若是打在接縫處鐵彈便將皮甲打破一個口子,收下這名明軍的性命。
身上有甲胃的明軍尚且如此,都不提著甲率的朝鮮軍更不用說了,日軍都懶得將鐵炮射在他們身上,自有持弓眾向他們傾瀉箭羽。
儘管明軍異常悍勇,遊擊史儒奮勇督戰,千戶張國忠、馬世隆等人皆斬殺了十餘名日軍,但是他們三人都逃脫不了被鐵炮打死的命運。
祖承訓當然看到了城牆上用火器向自己軍士射擊的倭寇,儘管出羽士卒們舉盾庇護之下,他依舊想要讓人衝上城頭,將這群犯人的傢伙擊敗。
但是日軍據城而守,專門派人堵塞了攀城的樓梯,又派人專門守備在此,用石塊鄉下砸想要翻越障礙的明軍,明軍一時之間竟不能上。
雙方從黎明戰至中午,明軍終於支撐不住,祖承訓在自己家丁的保護之下向城外退走,至於當初跟著明軍入城的朝鮮軍隊早就潰敗了。
平壤之戰最終以明軍的戰敗收場,但是城內的日軍也不好受,明軍悍勇異常,往往1個明軍要2~3個日軍墊上性命才能討取。
戰後經過統計,日軍共戰死1200餘人,傷1600餘人,其中光武士、浪人就有400餘人,主要是松浦家的武士,松浦家經此一役算是將自己軍隊的嵴梁骨打斷了。
拒守城樓射擊的小西行長也不好受,光鐵炮就打炸膛了上百挺,為了幫助松浦鎮信和宗義智擋住明軍,自己也搭進去了好幾百人。
除此之外各家的重要武士如秀吉派給第一軍團的監軍小野木公鄉的弟弟小野又六就戰死了,護衛其左右的豐臣旗本50人戰死了22個。
小西行長戰死了1個弟弟,1個從弟,界港豪商日比屋了珪通為了實現階級跨越,通了關係送進第一軍團的孫子日比屋晴助也戰死了。
至於僕從軍光戰死的就有530餘人,受傷200多人,要知道整個平壤僕從軍只有3500人,可以說七星門附近的僕從軍幾乎全軍覆沒。
而明軍也不好受,光軍官就戰死了一個參將、2個千戶和一個遊擊,戰後經過檢點發現,明軍共戰死了700餘人,傷300餘人,對於只有3000明軍的祖承訓軍團來說也已經傷筋動骨。
至於那隻人數相等的朝鮮軍,明軍才沒有精力去關心呢,不過更具後來朝鮮自己通報來看,戰死、逃跑了1300餘人,後續共計收攏1500餘人。
眼見日軍從城內逃走,小西行長派出了一部分日軍想要追擊明軍並擴大戰果,但是反而被明軍反身回擊,日軍怎麼都想不到逃走的明軍居然還能反擊,丟下200多級首級灰熘熘的逃回了平壤。
平壤之役,由6000大明與朝鮮聯軍對戰12000日軍及朝鮮僕從軍,雙方戰鬥半日,最終以日方的慘勝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