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備前宰相> 第九十七章 宇都宮城內關東佈政(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七章 宇都宮城內關東佈政(中) (2 / 3)

秀家這麼做並不是善心大發,自己掏錢去補貼家臣們的收入,秀家完全可以直接承襲北條家4公6民的稅賦要求,反正少的又不是秀家的收入。

但是別忘了,此次隨秀家轉封的那些吉備家臣才是秀家的基本盤!

他們在西國的時候稅賦一直都是5公5民,1000石知行收入500石,要是讓他們知道拼死拼活轉封關東之後收入反而少了,你說他們會不會跳腳?

你可能要問了,歷史上德川轉封關東,不也延續了北條家四公六民的政策嗎?

可是人家德川給家臣加封多少啊?平均加封30%,更有甚者直接直接翻倍。

秀家並不想學德川家康,他想要將關東大量的土地握在自己手中,因為他很清楚關東的發展潛力,如今只是欠缺治理罷了。

這些土地一旦分出去了,之後的因為拓荒、灌既而增加的知行秀家可一分都分不到,而家臣們會隨著每次檢地不斷修整並增加知行。

他寧願只給與平均10%左右的轉封補償,算是給他們漲薪10%也要將大片的土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土地真正的威力不僅僅是農業產出,還有其中的人口。

這塊土地一旦封出去了,今後與秀家就等於隔了一層,在佈政上多有不便。

秀家與德川家康對於關東的態度,本質上是兩種施政觀點的差異。德川家康並不清楚關東的真正實力,因此選擇大肆分封將開拓的責任分派下去。

但是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之後,在他意識到關東的富庶後,不得不花了更大價錢將這邊的家臣盡數轉封出去。

而秀家看得更加長遠,他寧願自己承擔關東開發的責任,也要自己攫取關東開拓的成果,畢竟普請這個事兒派給家臣和自己直接管,效果都是一樣的。

在“惜封”的大前提下,你要是再給他們來一出4公6民,吉備武士馬上跟你秀家離心離德的,誰還跟你轉封來關東啊?

對於秀家來說,寧願恩惠關東舊家族,關東的農戶,吉備武士也是他必須要安撫的物件。

看看把自己的基本盤掀翻的下場吧,遠的不說,朱允炆把軍事勳貴和皇親得罪了遍的下場是什麼,不用我多說了吧?

秀家此次轉封關東,僅僅是武士/受過訓練的足輕就帶了2萬人,他們的家人少說也有10萬眾,基本上是把吉備掏空了。

這些人是秀家對關東統治的基礎,只要他們不亂,秀家統治的關東就算有地方農民掀起一揆,秀家都不用在意。

其實免除地子稅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鼓勵關東民眾多生育,過去只要出身的孩子就要交稅。

一人一年50100文錢,小於12歲孩子和大於50歲老人減半徵收,一家子按照7人來算,一年的地子稅和別動錢就是500文以上。

對於農民來說地就這麼多,生的越多交稅越多,家庭遲早破產,因此他們不敢多生。

可是在減免了100文錢之後,他們一年可以省出250文錢,生活也可以富裕一些了,這樣關東的人口就能出現增長。

想要開拓關東,在沒有機械化裝置的當下,人力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秀家剛剛算了一下,以吉備地區百萬石52萬人來算,每年地子錢在4.2萬貫左右。關東的地廣人稀一些,地子前的收入應該差不多。

4.2萬貫對於秀家來說也不少了,相當於過去岡山町一年的商稅收入,但是為了今後更好的發展和現在的穩定,秀家還是願意付出的。

秀家這邊對於百姓的仁政說到這裡,秀家對於地侍和國人眾依舊盡顯懷柔,他允許地侍和國人眾們自行選擇以石高制還是貫高制交稅。

表面上肯定是給了他們更多的一種選擇,實際上卻是秀家在這裡留得坑。

因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商人都是和大名繫結的。不是說你隨隨便便一個幾萬石領主就可以有自己的商隊的,怎麼也得是半國的級別才可能。

城下町的商業區是劃片的,領主才沒有這個好心去發展城下町,都是包給商人去發展。

這一點你從一些古城的町名字你就能看得出,很多多少當地商號的名字,說明整個町的房子和小商業都是圍繞這個座商發展來的。

因此,作為大宗商品得以買賣的糧食,必然是由秀家掌控的商號去地頭收購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