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這封敕命給了後陽城天皇緩衝的機會,讓他終於鼓起勇氣看向秀家並詢問道“將軍此次上洛所謂何事?可是要加官進爵?”
這其實正是每一位大名帶兵上洛的主要原因,為自己統御天下提供合法性支撐。
但是到了秀家的口中卻並不是這樣的,他對著天皇回應道:“非也,臣下當真是為了天下安定所來。
關白殿下與秀昭殿下急死,死的確實蹊蹺,而且兩位死前沒有留下什麼言語,這關白及豐臣家督之位便出現了懸疑。
如今岐阜大納言與石田治部在播磨開戰,多麼像百年前應仁之亂山名與細川兩家就足利將軍繼承之爭而廝殺乎?
如今天下剛剛一統,難道就因為關白殿下急死又復應仁之亂之事乎?
臣愚笨,認為此間之事定有亂臣賊子挑撥所故,故而帶兵入洛懇請陛下降下諭旨,要求兩家和談清除誤會,還天下以太平。”
“應...應仁之亂?”後陽城天皇驚呼道。但是轉念一想現在的局勢好像確實和歷史上記載的百年前的情況如出一轍啊。
他小時候織田信長已經崛起,他所經歷的唯一戰亂便是本能寺之變,因為對於戰國中前期天皇和公卿的困局並不瞭解。
但是也從祖父和其他公卿長輩口中耳濡目染的聽到了一些隻言片語,知道在當時公卿家生活的困苦,天皇自己都養不起,宮女們為了生存不得不賣身平民換來一頓飽腹。
太祖父的葬禮和祖父的繼位典禮更是沒有錢舉辦,太祖父的屍體都臭了都沒有人去管,最後還是上杉謙信出錢這才安葬了後奈良天皇。
他可不希望自己會步他們的後塵,更別說現在秀家刀都架到自己脖子上了,又哪有自己拒絕的道理。“好好好,此事都依愛卿的。”
但秀家隨即指正道:“陛下差異,此乃為天下安之計,非為我一己私慾也。
還請殿下再添一番手令傳諭天下各大名,要求他們接受朝鮮調撥,協助處理兩方騷亂之事。諭旨下達之時若再有抗拒不法者一律參照奸邪以朝敵論處。”
“依,也依你。”後陽城天皇話剛開口就就收嘴說道“依天下萬民所請.....”
隨後又開口說道:“愛卿還有什麼要奏請的,一併說出來吧。”
既然你天皇這麼不客氣,秀家也不和你客氣了,開始將自己的要求一個個說了出來:“此次參與事變之大名、將士多有功勳,請殿下降下諭旨以正其名。”
關於這一點很好理解,雖然秀家嘴巴上說著是為了阻止再一次發生應仁之亂,所以起兵上洛的,但是實際上誰都知道秀家根本沒有帶兵的法理性,甚至連以總大將之權統轄西國大名上洛的豐臣秀次還不如!
所以秀家向天皇奏請的第一個請求,便是為自己正名。甚至還得再補一份送到丹後的諭旨,來證明秀家是接受到了天皇的邀請這才帶兵上洛的。
“準”
“朝鮮之戰遷延日久,大名、百姓已疲憊不堪,親陛下降下諭旨要準臣主持議和之事。”
這一條也很好理解,完全是大勢所趨的要求。歷史上是由五大老商議之後交由小西行長去辦的,本質上是由代行太閣事務的五大老以太閣的名義發出的命令。
但是秀家現在直接將這份權利和榮譽從豐臣本家剝離出來,以天皇的名義下達給自己。那麼等今後明日和平之後,秀家就是最大的功勞,天下所有的大名和百姓都欠秀家一份人情。
這麼重要的政治籌碼,秀家絕對不會像歷史上那樣分潤給其他人的,更不會讓豐臣家依次來恢復一定的權威。
“準”
“朝鮮之戰雖未能得勝,不過大名、士卒出力頗多,請天皇陛下降下諭旨,由關白主持敘升封賞之事。”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是藉著天皇的名義,來給參與朝戰的大名獎賞,這本就是關白的活計。
只是歷史上和過去都是由秀吉一言而決(五大老商議決定的),現在秀家這一步還是要將這份權利從豐臣家抽離,或者說從五大老和茶茶手中抽離。
今後的封賞應該是出自天皇喻令,交由下一任關白、秀家、秀次等重要大名共同商議決定,目的依舊是要分潤拾丸和茶茶的權威。
“準”
“臣在來之前,聽聞關攝五家子嗣凋敝,有聽聞殿下與近衛龍山殿乃是親卷,懇請殿下下旨,准許龍山殿下之子信輔殿下恢復本姓繼承近衛家名,以重振關攝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