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堂高虎解釋道“這是臣下的意思,對於那些不屬於諸部落,或者不願意以部落為單位臣服我們的,同時願意改變髮髻、剃掉鬍子,改變衣服,學習和語,家族內部也有人和和人通婚,幾乎接受完全和化的阿依努人單獨列為一類。
等到他們家族內的所有人都能流利的說和語了,他們的下一代便可以被賜予正式的和人身份。
與之相對應的,是臣服我們的阿依努人,他們或多或少依舊在舊酋長的帶領下,儘管大部分都取了日本的名字,不過在髮髻、鬍子、衣服上很多人還保留著傳統,但是已經開始逐步學習和語。
這部分人和從屬部落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的氏族多少已經進行了改制,完全聽從蝦夷總督府的命令,部落已經由漁獵改為半漁獵半農耕的性質,部落酋長和部落內的戰士被授予武士的身份。
有點類似我們內部的國人眾武裝,他們與完全阿依努化的從屬部落,與完全和化的新和人存在這明顯的差別,並且人口數量並不少,因此被我也單獨列為一列。”
聽完他的解釋,秀家沉默的點了點頭,表示自己已經瞭解。但是很快在覆盤他說的資料的時候又突然瞪大了眼睛驚訝的看向他問道“是不是資料錯了?蝦夷的和人什麼時候有30萬人了?”
秀家還記得在5年前自己出徵的時候最後一次聽到蝦夷的資料時候,那邊的和人明明才不到10萬的人口,這怎麼瞬間就翻了3~4倍了,這資料也太快了。
“其實從日本過去的和人一直就只有這麼點,大約5~6萬人的規模,剩下的都是與和人結合的阿依努人以及他們生出的後代,不足萬人是特准新抬格的部落酋長及家屬。
至於為什麼這幾年和人人口翻了這麼多倍,主要還是仰賴殿下的土豆在蝦夷大規模種植,包括之所以可以有這麼多傾向於和化的本地民眾,也多虧這顆小小的土豆。
以前不論怎麼擴種冬小麥,蝦夷地的糧食產量就這麼點,根本不足以填飽下面人的肚子,前幾年還要從東北、關東和朝鮮購買糧食。
當地的和人自己都吃不飽,就算地位身份再高,也不過是以無力壓迫,以貿易裹挾當地人臣服罷了,並沒有多少人真的心向本家。
至於當地的和人,就算和當地的阿依努女子生了子嗣,也會因為生活條件、醫療條件、主觀思想不願意生等問題遲遲不能增長人口。
這兩年土豆麵積擴大之後,蝦夷的糧食問題得到了解決還有富裕,再加上蝦夷境內4座金山,2座鐵山的開發,蝦夷當地的和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不僅促使了當地和人家庭的人口增長,更是促進了臣下在蝦夷推進民族融合的程序。”
聽到藤堂高虎這麼解釋,秀家對於那邊的情況也就有所瞭解了。
其實對蝦夷的人口進行分級本身就是秀家的意思,千百年來,世界上的社會和經濟規則其實一直都沒有變化。
若是將人簡單的分為三等的人,那麼上層的人一定是非常團結的。
他們會刻意的提拔部分下層人成為中層,讓他們過上遠超下層人的生活,明明是恩賜、施捨卻還給它包裝上自己努力賺來的外衣,讓中層人也有了自豪感。
但是他們會精準的把我中層的人數,讓下層人有目標為了成為中層人去努力,做不到就會成為中層和上層的食物,被不斷的吸血。
而中層的人為了守住這份來之不易的舒適,會主動為上層的人去擺平一切,包括那些來自下層人的威脅。
如果把這一切對映在蝦夷這個小社會中,和人無疑就是上層人了,他們掌握著蝦夷最大的資源,擁有蝦夷最強的武備力量。
每一個遷移過去的和人男丁,不論過去在日本本島生活的多麼窘迫都能娶到2~3個阿依努、朝鮮女人做妻子,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
儘管那邊的環境確實很惡劣,主要的食物也就是土豆,但是他們可以在蝦夷過上遠超過去日本本島的社會地位。
而想要成為和人,只有全面接受蝦夷總督府要求的全面和化的要求,原本阿依努人、朝鮮人、女真人、明人轉變來的新和人的下一代才能獲得這階級躍進的機會,用有和人的戶口。
又或者更簡單一點,只要嫁給和人,即便是作為妾室,只要在總督府登記確認的女子,就可以直接獲得和人的身份,文化、習慣、語言都可以在接下來慢慢學習改變。
而與之相對應的,便是作為中層的新和人了。
他們在向蝦夷總督府靠攏之後,確實嚐到了甜頭,其中就包括很多臣從部落的酋長和戰士。
過去別管在部落中社會地位有多高,過的都是茹毛飲血的生活。俗話說:貧民窟中的長老也是貧民,只有成為新和人之後,他們才被允許傳綢緞和棉衣,准許使用瓷器、鐵器,可以相對低價的購買糧食、鹽,武士階級被允許有佩刀的權利,家人可以獲得和平常和人相仿的優待。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與和人貿易的時候,新和人的價格要比不接受和化的人實惠的多,從當地人手中收購的毛皮、肉食的價格,新和人得到的也比不接受和化的人要多。
種種刺激之下,自然會有人主動擁抱蝦夷和人,但是以這些舊部落酋長為首的人就比較特殊了。
他們既想要擁護、靠近和人換取利益,又不想失去在部落中超然的地位,因此就出現了酋長和部分戰士和化,但是部落民依舊保持阿依努文化的臣屬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