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答案在秀家的預料之內,只是此前沒有座位軍團長統領過羽柴家的大名,因此程式性的問一問罷了。
說完這個這個問題,在對於小早川隆景的問題上,羽柴秀長的回答就值得玩味了“四國局勢能不至於糜爛到底,全賴小早川中務大輔之功,你在敘功時候應當特別標記他的功勞上呈兄長決斷。”
要知道此時的小早川隆景可還是毛利家的家臣,此次乃是受秀吉之邀作為盟軍參戰,拖延長宗我部家的攻勢。
只是面對年輕的長宗我部元親父子,已經半截入土的小早川隆景應對起來明顯有些吃力,要知道此刻的他可沒有毛利雙雄的幫助,完全是一個人撐起伊予的局勢。
依照規矩,盟軍一般不會給與實際的土地賞賜,只會在報銷軍勢錢糧的基礎上給與一定的金錢賞賜,畢竟你和他沒有從屬關係,他的主公也不是你,要賞賜自然有他的主公會給與土地知行。
誰知秀長此刻居然要秀家提前記錄好小早川隆景的功勞,上報羽柴秀吉賞賜,或許從很早開始,秀吉就有了拆分毛利家的打算,將他們分別拆開賜予一定知行,作為自己下屬的獨立大名存在。
其實這個問題秀家本不該問出來,只是秀家記憶裡在歷史上秀吉是賜予了小早川隆景伊予35萬石的領地,正式從毛利家獨立成為自己的下屬大名,秀家至此一問,也是為了確定秀吉的態度是否如歷史上一致,因此秀家的心態沒有特別的變化。
但是秀家沒有變化的表情在秀長的眼中恰恰是最大的變化,他試探性的問道“你已經預料到了嗎?”
很明顯是在詢問秀家是否已經預料到了秀吉對毛利家和小早川家的態度。
秀家聽到秀長向自己詢問這個問題,思考著要如何回覆的這個問題,最終他還是選擇著實回答。
“猜到了部分,如此也算是好事了,毛利家畢竟太過龐大,羽柴家下不需要這麼龐大的大名,如果由機會的話,和平分化他們確實是不錯的決定,有點類似明國曆史上漢朝的推恩令。”
“推恩令?”秀長好奇的問道,見到秀長詢問推恩令的情況,秀家只能用一段時間向他解釋這個政策的目的和影響。
秀長聽聞之後說道“卻是如你所說,雖然方式不同,但是目的卻是一致的。”
說完臨了抬頭看向對面的秀家,或許是對於他的不放心,開口勸諫道“你放心,兄長與我談過,你我兩家三代之內不會分家,至於之後的事情,自然交由後世子孫進行處置。”
誰知秀家卻笑著對他說道“我知道,強幹弱枝才能使得羽柴家走的更遠,本家現在有的一切,全賴父親大人的庇護,如果父親大人有需要的話,本家有許多家臣知行數都超過了萬石的大名界限,父親大人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拆分的。”
秀家這個句話本就是以退為進,在羽柴秀長耳中聽到的就是秀家是一個全心全意為羽柴家著想的孩子,好像的拍了拍秀家說道“真是好孩子。”眼角甚至留下了一絲淚痕“真是委曲你了。”
倆人感慨了一段時間後,話題終於回到正軌,秀長也終於透露了對於三好家處置的決定“十河存保在你那裡領有1萬2000石對吧?”
“確實如此。”秀家對這個回答給與了肯定,秀家也不好奇秀長為什麼會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一天,羽柴秀吉兄弟倆肯定已經做好了功課,派人探查了十河存保的情況。
“三好三人眾的後代在攝津、河內領有大概3萬石左右的知行,兄長的意思是,以阿波國三好、美馬、阿波、麻植為核心賜予他們5~6萬石的領地,恢復三好家的家名。”
秀家聽聞在一旁計算後說道“知行數倒是差不多,這裡可是四國的中心,父親大人的意思莫不是讓三好家作為楔子,卡在四國的咽喉之地?”
秀家的猜測得到了秀長的贊同,他點了點頭說道“正是此意,三好家本就在四國頗具威望,又與長宗我部家有仇,倆家正好相互鉗制,不敢越矩。”
“至於第五點,對於河野家、西園寺家、一條家改如何處置問題,全部交由你決斷,兄長的意思是公卿就要有公卿的樣子。”
公卿就要有公卿的樣子,說的就是西園寺與一條兩家,倆家本就是清華家人,原本是宗家,但是在應仁之亂後從京都逃出了京都。
後來天皇裁定,留在京都分家成為新的宗家,至於他們雖然失去了宗家的名分,但是在鄉下活的可比在京都的親戚滋潤多了。
如今秀吉的意思很明確了,西園寺家和一條家的大名,家名不再復興,給與幾個莊子,百石的恩養料就行了,本來他們的領地也被長宗我部家奪了去,不能守家的大名還指望別家替他們復興嗎?
但是河野家可不是公卿後裔,他們是古代瀨戶內海之王越智氏的子孫,是和宇喜多家一樣,從朝鮮半島來的渡來民族後裔。
如今經過百代的繁衍,已經徹底成為一個武士家族,秀長的意思很明確,對於公卿的處置用公卿的,對於武家的處置用公卿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