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真田信繁持槍站立擺出竹內流起手姿勢不同,立原信久握著手中的木棍使喚了一下,似乎是因為不順手而皺了皺眉頭。
但是看到對面已經持槍站立的真田信繁,即便槍使的再不順手他也只能硬著頭上場了。
秀家將真田信繁選出來與他對敵不是隨便選的,真田信繁到宇喜多家時間不長,才剛剛2年。
他學習竹內流槍術也沒多久,但是他是屬於進步非常快的,僅僅學了2年,如今槍術也算略有小成了。
只是不知道他的略有小成和立原信久所說的略有小成有什麼區別。
真田信繁受秀家之命要與人對戰的訊息在御館內不脛而走,連在理藩院幫助長船貞親書記文書的清水信也也跑了過來看兩人的筆試。
周圍還有人互相打賭誰能獲勝,不過院子裡的大多數人對於眼前的這外邦人並不看好,大多都押注真田信繁會獲勝。
畢竟大家都算知根知底,對真田信繁的實力還是有些瞭解的,雖然不說很強,但是絕對不弱。
兩人在院子中對峙十餘秒,最後還是立原信久耐不住寂寞先手發起攻勢。
只聽他“哈”的一聲怒吼,三步並兩步快步向真田信繁衝去,直接揮舞著木棍向星範噼去,那氣勢宛如力噼泰山一般。
“破綻!”真田信繁冷靜的應對立原信久的攻勢,從他高舉的木棍,暴露出來的胸口看到了他的問題,以棍做槍向前挺刺而出,直攻立原信久的心房。
這邊是竹內流派與其他流派之間的差別了,竹內流不拘泥於傳統槍術,直要能殺傷敵軍就是最好的招式,因此與其他流派不同是他們會在槍術中存在挺刺的招數。
要說為什麼日本的傳統兵法中沒有挺刺這一動作,就要說道日本槍與大陸傳統槍之間的區別了。
眾所周知,槍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兵器,所謂的“矛”、“槊”、“”、“槍”本是一體,不過是不同長短,不同形制的金屬錐刺,用不同的方法裝在木棍上的武器的不同表現方式罷了。
其中槊和的槍頭是最長的,大部分超過50cm,用於馬下,木棍較長,槊用於馬上,不滾較短;而矛的槍頭最短,配備的木質接杆也最短,普遍全長之後1.5~2米;槍不論是木棍還是槍頭在以上幾種武器是最均衡的。
日本最初在繩紋和古墳時期的槍與大陸的槍並無差別,都是以硬木、竹為杆,槍頭以套筒的方式套裝在長杆上的方式進行組合。
後來隨著武士地位的提升與郎黨作用的弱化,再加上武士們偏向喜歡一騎討,日本就制的套槍逐漸被更加適合噼砍的s刀取代。
但是s刀是不適合用套筒裝在外面的,因為套裝的槍更加適合突刺而不是噼砍,噼砍久了或者兩刃相擊多次,uu看書套筒容易鬆脫,這在戰場上是致命的問題。
因此從s刀開始到後面的菊池槍,日本都開始使用在鍛打槍頭適合後面流出長長的金屬桿部,將其插入木棍之中,再用銷釘和抱箍進行固定,在日本被稱為“挺接”。
這一方式與秦漢時期的鈹的裝備的方式相似。
但是挺接的槍不適合突刺,原因是它在刺入敵人的身體後拔出時會發生水平作用力,久而久之會使槍頭鬆動。
但是長槍本身並不是時候噼砍,這是物力定律決定的。
因此日本在這個時候天賦樹再次點歪了,他們做大、做長的金屬槍身,出現了名為大手槍的一種武器。
像後世國寶的蜻蜓切和日本號都是這種槍,大手槍的特點就是槍頭特別長,像日本號的金屬槍頭,光刃長就有2尺6寸1分5厘,金屬莖長為2尺6分5厘,而包括硬木棍在內的全長達到了10尺6分多。
這幾乎整個前半部分都是金屬了,由此也就造成了大手槍頭重腳輕的不平衡情況,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能舞動的起來。
而在這種情況下,套筒槍與17世紀初及關原之後在日本的尾張重新出現。
只不過這一次在用套裝槍頭的同時,為了方便武士進行突刺,居然在木製槍管上裝了一個可以滑動的套管,並以此特點被稱為管槍,也由此形成了突刺為主的尾張貫流槍術。
點選下載本站app,海量,免費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