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利益多少合適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秀家也需要一個讓秀吉不能拒絕的名頭,來讓秀吉提不出增加份額的請求。
還記得60年代香港李洛瓜分黑錢的分法嗎?
秀家準備拿出4城的利潤分給豐臣秀吉和秀長兄弟,秀吉占3成,秀長佔1成。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為了將兩兄弟徹底繫結在自己的戰車之上,即便將來與秀吉的關係出現了裂痕,秀長也能從旁勸說。
剩下的6成秀家準備對半分,其中3成上交宇喜多家財政使用,1成供給秀家內庫私用。剩下的2成作為武士基金,用來分給秀家麾下的的家臣。
當然這些家臣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領取的,僅限執行數目未滿1萬石的非家族。秀家準備在這裡配合另一個政策一起執行,即《知行奉還》法案。
其實秀家此刻已經有了知行折抵的基礎,及未滿1500石的領地並不給與實封,而是會每年給予與知行收入相等的錢糧俸祿僅限抵償。
秀家這麼做看重的並不是錢,相反的秀家看重的是這麼做後對領地的掌控力。
前文說過,這麼做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秀家不需要把領地拆的七零八落,反而刻意集中起來一大批低知行武士的土地,將它們整合在一起為自己提供完整的兵役體系。
而這些掌握千八百石知行的小領主,也不用再看天吃飯,有了秀家作為保底,它們可以收穫穩定的收入。
同時這群戰國時代的武士也沒受過系統的施政經驗,由秀家接管領內後,他們也不用再為村子的施政擔心。
當然秀家為他們保留了名義上的知行數目,方便每年向宇喜多家領取俸祿和進行階級的劃分。
但是秀家認為這麼做還不夠,秀家將目光看向了1500石以上~1萬石以下的非大名豪族。
他們所有的知行合計大概有15萬石左右,當然,在四國之戰後,這個數字應該還會增長。
再過去,宇喜多家並沒有這麼多的收入支付他們俸祿,只能任由他們掌管土地。但現在隨著別子銅山的開發,即便是2成的收入也有10萬貫的收入,相當於40萬石的知行。
秀家完全可以依照1:1.2的標準回收代管他們的領地,當然在宇喜多家的武士名錄上,他們依然擁有等額的知行,不過不再擁有實際的領地。而土地的所有權將有秀家收回。
以上全憑自願原則。
當然在這裡還要作出區分,首先夏季任務5000石以上的豪族,對於土地的佔有慾一定是極為強烈的,因此秀家第一步也只准備要求5000石以下的家族知行奉還,5000石~1萬石的豪族暫且放下。
至於其中剩下的部分,秀家準備鼓搗出日本第一款養老金,名為恩撫金制度,用來供養為宇喜多家奮戰至殘的武士。
要知道在當時武士就是依靠搏命為主家生活,主家依靠其功勳給予其金錢或者知行的獎勵,至於武士的生老病死完全不幹領主的事情。
這樣一來有世襲領地的武士倒還好一點,如果落下傷病殘疾最起碼還有一口飯吃。
但是如果是沒有知行,依靠領取俸祿而活的武士,在傷殘後就會像沒用的垃圾一樣被時代拋棄。
這就導致在戰場上,這群以浪人為主的武士階級,儘管擁有極高的戰鬥實力,但是他們士氣一直不高,因為後面缺乏保障。
秀家打算利用知行奉還剩下的部分幾萬貫錢,作為宇喜多家武士奉金收入的一部分。
依照當時的武士俸祿體系,無地武士平均每年能夠領到折價約3~5貫不等的扶持米或銅錢。
秀家只需要讓他們每年上交這部分俸祿的1/5,就能為在人傷病後,依然可以領到過去6成份額的扶持米,這份錢宇喜多家會一直支付到你死去。
秀家相信,如果這個制度真的執行起來,絕對會提高領內武士們計程車氣,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背後有宇喜多家作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