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愣了愣,側頭:
“方才未曾見到秦王。”
“和幾個大匠聊了幾句,大家對大司馬讚譽有加。”杜英笑道。
桓溫回答:
“不過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此殘生。”
“若是真的能夠研發出來新式火器,幫助我華夏一族開疆拓土,可不是力所能及,而是功於社稷。”杜英搖頭。
“真若如此的話,還請秦王來看。”桓溫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只見靶場上已經擺放好了幾根鐵管子,桓衝尚且不明就裡,但杜英已經從上面隱約看出來火銃的影子。
一名工匠拿起來火銃開始裝填、點燃引線、擊發,只聽“砰”一聲悶響,遠處的靶子就像是被一陣罡風撕過,靶子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孔洞。
工匠接著又開始試射下一個,這一次的管子更長,顯然射程更遠;再下一個,則是三個槍管固定在一起,顯然是一支三眼銃;而在最後面,還擺放著一輛木頭推車,推車上插著一排小火箭,當尾部固定在一起的引線被點燃之後,這些小火箭“嗖”的一聲齊刷刷竄出去,若火流星一樣狂奔,在遠處爆炸。
這足足數十發火箭爆炸的威力雖然不大,但是聲勢駭人、煙塵滾滾,而且更重要的是,整個車輛都是木頭打造的,所以有效的避免了火炮沉重的問題,滿足桓衝所提出的“優先聲勢、易於攜帶”的要求。
桓衝大喜過望,看杜英對他點頭,當即衝過去親自操作。
杜英則對旁邊笑眯眯的桓溫說道:
“大司馬的確功不可沒。”
“都是得賴於工匠們辛勤,餘也不過只是提供了一些建議罷了。”桓溫回應,“不過這火銃雖然便於攜帶,其裝填太慢,也是個問題。”
“未來的火銃自然不能只是裝填這些零散的火藥和小彈丸。”杜英搖頭,“打出去了之後沒有準頭,而且射程有遠有近,保不齊在混亂的戰場上會誤傷友軍。
不過現在,可以先針對這種火銃制定戰術。”
“一排士卒負責射擊,後面的一排負責裝藥?”桓溫猶豫了一下說道。
顯然這個問題他之前也在思考。
“射擊太快,裝藥卻慢,後面的跟不上前面的,而且無論前後都需要有一個大幅度的轉身和呈遞的動作。”杜英搖頭,“不若分成三排,一排射擊、一排傳遞、一排裝藥,這樣三排士卒也可以及時輪換,有人陣亡之後可以縮減為兩排,避免射擊中斷。”
桓溫打量著正在試射的桓衝,頷首說道:
“如此的確更合適。”
這是自然······這本來就是明代神機營的列陣方式,顯然也是經過無數血肉廝殺之後琢磨出來的。
“西域大戰在即,現在這幾種火銃的產量能有多少?”
“一個月之內,三眼銃威力更大,但是並不易於打造,所以產量能有幾十支就不錯,剩下的長短火銃,應該能達到兩百支。”旁邊的工匠回答道,“當然這是在工坊不再打造火炮,全力生產火銃的前提下。”
“那就全力生產火銃,生產好了就立刻向敦煌運輸,不用等著湊一批再走。”杜英沉聲說道,“否則軍隊演練磨合也難免需要時間。”
“遵命。”
砰砰砰!火槍試射的聲音依舊不間斷的響起,並且夾雜著桓衝的陣陣稱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