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希望與圖騰> 第四五六章 羅思思迴歸(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五六章 羅思思迴歸(二) (2 / 2)

“爸爸,你回來得正好,我們正在聊,前面已經聊了‘秤文化’和‘筷子文化’,下面請你來給我們聊聊‘酒文化’。”羅思思說道。

“思思,你這個話題算是找對人了,我不僅時常小酌一杯,對我們火龍坪的土家酒文化也略知一二。說吧,要我聊酒文化的哪個方面?”羅叔叔坐下說道。

“爸爸,隨便你聊吧!”羅思思說道。

羅叔叔笑了笑說道:“這酒文化,在我們火龍坪,可是有很久的歷史了,我們火龍坪人一般是這樣喝酒:一碗一碗的喝。喝一碗酒摔碎一個碗,幾十人、幾百人一起喝,一起摔碎碗。當然,有的時候也這樣喝:一罈一罈的喝,幾根小竹管插入酒罈,幾人用小竹管一起‘叭’,叭就是吸吮。人們一輪一輪的排隊'叭'。有的時候還這樣喝:一排排的火鍋,在熱氣騰騰的飄香中,手持酒杯,一口口的抿酒。火龍坪人也許是長期生活在偏僻的山裡,喝酒的方式神秘怪異,別有一番韻味。

“如果哪個山寨裡,有紅白喜事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的熱鬧情境:幾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一起,手捧土陶碗,一飲而盡,在一遍‘摔’的呼喊聲中,一隻只的土碗落地,隨著‘啪啪’聲,喝彩聲,碎片滿地,歡呼如潮。這就是我們火龍坪有名的喝土家摔碗酒的熱鬧場境。那麼,火龍坪的土家人為何這樣喝酒?

“說起來,話就長了。”羅叔叔停頓下來。

田理麥和蔣雯雯聽得興趣漸濃,在以往,他們兩人雖然見過那些場境,但卻從來沒有去想過思考過,這火龍坪人喝酒為什麼要這樣!

“羅叔叔,你講講看!”田理麥說道。

“哥,你不是要去與你師傅學唱山民歌嗎?等會怕就晚了!”羅思思笑著說道。

“山民歌,隨時可以去學,我聽聽羅叔叔講火龍坪的酒文化。”田理麥笑著說道。

羅叔叔笑了笑便繼續講述:

火龍坪在歷史上曾隸屬古代巴國,土家人都自稱是巴人的後裔。據晉朝的常璩《華陽國志》記載: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將軍蔓子請師於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籍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

那日巴蔓子將軍設宴款待楚國使者,宴席開始,巴蔓子將軍脫掉上衣,赤膊抱起一罈米酒,倒入三個大碗中,一飲而盡,然後重重的摔碎了三個酒碗,入席者被巴蔓子將軍的舉動驚呆了,不知他怎樣應答楚國使者,這時蔓子慷慨以答:“許諾,為大丈夫之言。然而,巴國疆土不可分,人臣豈能私下割城。吾寧可一死,以謝食言之罪。請楚國的使者把我的人頭帶回楚國,告訴你們的國君:吾用我的頭換城池。”言畢,他舉起利劍割頸自盡,頭顱落地。滿座大驚,全場啞然,肅然敬仰。

“土家人視自己的先賢巴蔓子為大義凜然、篤誠篤信、救國救民的民族楷模。為追憶緬懷巴蔓子以身護國,摔碗自刎,就用喝摔碗酒來紀念土家人的民族英雄蔓子將軍。千百年來,土家人就這樣用土碗喝酒,喝畢摔碎土碗,在喝酒中緬懷土家先祖,傳承土家人的精神,演繹土家人的性格。”

羅叔叔講完這段歷史,說道:“這就是摔碗酒的來歷。當然,現如今已經在我們武陵這一塊傳開了。”

田理麥點點頭,看著蔣雯雯說道:“雯雯,我們在百家竹林至上四臺的中途可以考慮設定這麼一個酒館!”

蔣雯雯說道:“麥,現在不是正在進行設計嗎?你可以提出你的想法。”

羅叔叔說道:“田理麥,你們的這個想法不錯。今天火龍坪的土家摔碗酒已經成為一種民俗文化酒儀。你們可以在大型文化餐飲業店裡作為一種文化體驗產品,並注入民族歌舞演出,在歌舞中愉悅用餐,為旅遊者和山外來賓增添民俗娛樂體驗。”

羅叔叔講到這裡看了看蔣雯雯接著說道:“摔碗酒作為一種區域民俗酒文化現象,是會深得山外人喜愛的。喝摔碗酒,菜餚不重要,喝酒者體驗的是那豪氣沖天的氣場,得到的是排山倒海,氣壯山河的豪放感染。因為飲酒中乙醇激起的興奮與摔碗之刺激高度的契合,飲酒者隨著酒精的刺激麻醉越喝越好豪爽,越摔越有勁,摔碗的‘啪啪’聲推波助瀾,不斷掀起喝酒之高潮,激起豪邁之巔峰。田理麥,蔣雯雯,你們想一想那種場景都讓人有些激動。

“土家人就是這樣豪情滿懷摔三碗,他們喜怒哀樂摔三碗,他們傳情達意摔三碗,他們哥們同窗摔三碗,他們右客情人摔三碗,摔出那個天地寬,摔出那個豪放情無邊,摔出那個快活似神仙,摔出那個依依不捨醉人間。”

羅叔叔也許是喝了一點酒,有些興奮,說到後來竟站了起來。

田理麥笑了笑問羅思思:“羅思思,羅叔叔在外是從事的哪項工作?”

“哥,我是在一個文化公司裡擔任副總監,現在已經辭職回來了!”羅思思回答道。

田理麥看了一眼蔣雯雯,點了點頭。羅叔叔接著又說道:

“田理麥,蔣雯雯,火龍坪還有一種酒文化,那就是偶有聚會或者團圓時,幾人、幾十人用竹管、通花稈、麥稈或藤枝置於一個個酒罈中吸酒喝,這種喝酒的方式叫做喝‘咂酒’。喝咂酒同樣是古老的巴人飲酒方式的傳承。明朝著名文學家楊慎這樣解讀咂酒:‘以蘆為管,吸而飲之,一名鉤藤酒,即今之咂酒’。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時,常飲巴人酒,他作《郡中春宴中因贈賓客》詩:‘薰草蓆鋪座,藤枝注酒樽,……蠻鼓聲坎坎,巴女舞蹲蹲’。同治《咸豐縣志》載:‘鄉俗以冬初,煮高粱釀甕中,次年夏,灌以熱水,插竹管於甕口,客到分吸之曰咂酒’。從這些歷史記載可以看出,咂酒為本地玉米、高粱、粟米釀製,以陶製酒罈為酒器並封陳窖藏一年以上,用植物管器飲用,為群體聚眾飲用,喝酒時還常常是歌舞相伴。

“喝咂酒是土家族人慶祝慶節日、辦理喜事、歡迎貴賓的喜慶酒,也是祭祀、征戰用的儀式酒,同時也是我們火龍坪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須臾不離的家飲酒。喝咂酒最大的特點是飲用便捷和形式歡快,在享受美酒的同時,享受歡樂與平等。幾壇、幾十壇酒擺上餐桌或者道路邊,幾根、幾十、幾百根吸管,幾張、幾十、幾百張嘴,在歌聲舞蹈的伴隨中,在司儀禮數的引領下,圍著酒罈酣暢淋漓齊吸同叭,隨著酒香酒精的刺激,那場面那氣派人潮湧動、歡天喜地,必然是喜慶歡騰的洋溢,這樣的喜慶咂酒真是心醉身醉情景醉;那氣派那場面氣吞山河、激情盪漾,必然是吶喊聲助威聲激起壯士的熱血沸騰、激情奔放,這樣的壯行咂酒肯定是酒情激情奔放情;那氣派那場面嘶聲力竭、婉轉悠長,必然是吸吮聲細語聲勾起無限哀思,這樣的祭祀咂酒一定是相思哀思絲絲連綿。

“《咸豐縣志》錄有清朝龍潭安撫司田氏一首詩歌,這樣讚美咂酒:‘萬顆明珠共一甌,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捧著擎天拄,吸盡長江水倒流’。清代李煥春寫竹枝詞一首這樣贊咂酒:‘糯米新熬酒一壺,吸來可勝碧筒無?詩腸藉此頻澆洗,醉詠山林月不孤’。咂酒從節日喜慶和征戰的場面酒走來,今天它已經從場面酒隱退於民間家庭,偶有老者用酒壺溫酒,在火爐旁以管吸用。

“在過去的火龍坪喝酒不僅有場面宏大、粗獷豪氣、歌舞相伴、新穎別緻的‘場面酒’,還有慢條斯理、閒情逸致、滋養甜潤、延年益壽、治病排毒的家庭養生的果酒和藥酒,火龍坪土家人稱為‘喝小酒’。‘喝小酒’在恩施土家可歷史悠久,至今任然盛行。

“土家人‘喝小酒’十分講究。身體健康者,特別是農忙時,中餐、晚餐,炸幾碟花生米、幹辣椒,炒幾個小菜,慢喝慢呡一、二兩的‘小酒’,喝得身體熱敷暖和,消除疲勞,舒筋活血,那愜意那舒坦本身就有幾分醉意。女性和酒量的小男士也常喝點自制的楊梅酒、蜂蜜酒、獼猴桃酒等營養酒,喝出樂趣喝出滋潤紅暈來。恩施土家人的養生酒最有名氣的還是喝土家、苗家藥酒。李時珍說:‘酒,天之美祿也。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