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黃桂蓉繼續介紹道:
“在這七棵楓樹上棲息著上千只白鶴,白鶴們從不到其他古樹上居住,每天早出晚歸,在這個村子裡,白鶴是村民們的吉祥物,白鶴每天如期而至,向村民們報著平安,所以在這個村子裡,無論大人小孩,都很注意對白鶴及其他鳥類的保護,這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融洽、和諧,也體現了村民善良、純樸的內心。大家如果沾上鳥糞,千萬不要驚慌,說明你將有好運降臨哦!
“那麼,當初周氏祖先為什麼會選中這個地方作為棲息之所呢?因為這裡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大家請看,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指廖賢河,右白虎指白虎山,後玄武指我們站立的龜山,當初他們來的時候並沒有朱雀,這些鳥類是他們人為引來的。”
一行人來到了一棵桂花樹前。
“這棵桂花樹,也叫木犀樹,四季常青。大家請看:這棵樹是同根分叉的,又叫‘姊妹樹’,一棵開白花、一棵開黃花,當地人給它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金銀桂’,據村民介紹,在遇到好年景,全部都會開黃花,意味那一年遍地是黃金。”導遊黃桂蓉講解道。
走到一棟樓閣前,黃桂蓉介紹說道:
“這座古建築叫‘梓潼閣’,舊時稱‘梓潼宮’,梓潼閣總佔地約三千平方米。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明永曆八年又捐資建閣一座,聖像四尊,清代康熙三年捐資重修;嘉慶六年修建左右配殿,聖像五尊。同治二年被苗匪燒盡,一位住持禪師邀集民眾於同治六年重修。《重修梓潼宮序》石刻碑記詳細記載了這段歷史。前面的那條標語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留下來的,之所以沒有被塗抹掉,主要是為了儲存一些歷史的原有痕跡。兩邊的配殿,曾經是周氏家族中的一位名人叫周國禎的與和尚的住所,傳說周國禎為了方便朝拜神靈而居住在此,而和尚則是為了看護神像和每天敲鐘。梓潼宮前過去有一口大鐘,敲擊時聲震如雷,十里以外都能聽見和尚敲鐘。早上三下,晚上四下,喻為‘朝三暮四’!當年,梓潼宮僧眾出入,暮鼓晨鐘,香火旺盛,成為一方朝拜之地。”
走過“梓潼宮”後前面又有一棵較大的紫薇樹,導遊黃桂蓉講解時,形容樹身顏色如肉色,若少女肌膚,還說樹型神奇妖異,當地人稱“哈哈樹”,解釋說是隻要人的手在樹身上輕輕撫摸,整個樹身便“哈哈大笑”起來,吳總等人便也撫摸了一下,只不過樹沒有“哈哈大笑”倒是輕微地抖動了幾下!
走過紫薇樹,一座古墓出現在眼前。導遊黃桂蓉講解道:
“下面我們看到的這座古墓,其主人就是我們提到的叫周國禎的。周國禎是周氏第四代祖先,生於大明萬曆三十年(1605)年,死於大清康熙二十四(1686)年。周國禎系省上房書時中人書,他的思想和主張深刻影響了他的子孫後代。一個地方的文化代代傳承,因而就有了底蘊,說到古寨的耕讀文化,就不能不提到這位周國禎老先生。在周氏發展到周國禎這一代時,已經成為殷實大戶,但恰逢貪官汙吏多如牛毛,土匪猖獗至極,為了保護自己的家業,周國禎步入仕途,走上了當官的道路,官至上省藩署參房。
“康熙年間,遭吳王兵變,地方玉石俱焚,周氏祖先遭其毒害,僅存家丁幾人,唯獨周國禎全家安然無恙。於是他又被派往湖廣經政所任職,妻小留至家中,不幸歸家才幾天時間,妻子和七個兒子相繼而亡。在短短几天時間裡,周國禎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他後悔道:‘這是做官的後果!’於是發誓永不做官,於是他將文憑札照收藏起來,朝夕修齋唸佛,廣行佈施,沉浸在莫大的悲痛與悔恨之中。
“當時,直橋河西有位李公好心勸慰,並將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他,在年過六旬之際,卻喜得三子,老來得子讓他欣喜不已,此時,他敬天地,禮神明,救難救急,無善不施。當年,他到洋溪給他最敬重的雷外公拜年,晚上夢中見到三位白髮老人,指給他青龍巖下有一塊陰地,是塊風水寶地,最後他果然得到了這一陰地,作為百年之後的棲息之所。剛才我們看到的這座墳墓是一座假墳,其實周國禎真正被下葬的地方是青龍巖下的那座巖穴裡,當地人稱之為巖穴葬,那座古墓以一絕壁為天然屏障,周圍由參天大樹覆蓋,色深如黛,渾然一體。
“巖穴前面神奇而又神秘,除了有東西流向的廖賢河外,是那棵玉立河畔懸崖間的倒栽松神奇無比。特別是關於倒栽松的來歷的傳說更是賦予了倒栽松的神秘色彩。傳說是當年周國禎的侄女,在八歲時,因兵荒馬亂,被俘擄至雲南,並許配給張龍,小夫妻倆生下一個兒子名叫文標,在任清代綠營中的武官時,出兵行至思南板橋,他手持母親寫的書信,在不妨礙軍務的情況下到樓上順便尋親,但他卻遭小人陷害,有人向官府稟報說他停兵不前,於是他被責令回到原籍,為幫他籌集路費,周國禎等便變賣田業全力幫助他。
“後來,周國禎尋親至雲南,回來時,背來三棵松樹栽下,相傳這松樹要倒著栽,但唯一活下來的便是懸崖峭壁間的這棵倒栽松。周圍光禿禿的山峰間沒有一棵樹,它卻在這裡經受著千年的風和雨。人們這樣稱讚道:‘它的彎曲身體,留下了風的形狀,它似乎即將跌進深谷裡,卻又像是要展翅飛翔……’這棵樹暗示出了一種不屈於壓力的堅強性格。
“樓上古寨中古墓眾多,值得一提的是文林郎古墓。這是周學頤夫妻合葬冢,文林郎為文散官,官居七品,無具體執掌事務,是個閒官,他是一位風流倜儻、才華出眾的文人。大家請看墓聯‘老樹經霜晚節猶貞古幹,奇花醉雨瑤池尚播餘輝’。上聯刻畫了一位儒雅清健的長者形象,下聯‘奇花醉雨’造語驚豔,令人不由豔羨墓中這一對老夫少妻,白女紅顏,恩愛常新;老漢風流倜儻,少婦綽約嫵媚,解語憐人,恍然想見其相倚相傾相笑語,真可謂人間仙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兩人相繼去世,中間只間隔了僅僅五年時間。
“古寨中還有一處不得不看的古墓,這就是‘九子十秀才’古墓,古墓的主人是周氏六世祖周易之妻黃氏,石碑立於清代嘉慶八年(1804年),距今已兩百餘年曆史,相傳他們的九個兒孫和女婿中有十個都是秀才,其‘人傑地靈’可見一斑。周易年方二十,精通詩書,並努力支撐家業。周易說,人生最大樂事,莫重於孝子賢孫,而孝子賢孫都由祖宗積德得來。於是,他的兩個兒子便潛心求學,他們夫婦努力耕作。後來,他們又有了兩個小兒子,另外,潛心求學的兩個大兒子都考上了秀才,於是,更加責備,訓誨兩個小兒子。石阡府羅公賜予夫婦‘燕山丸熊訓子,積厚流光’之匾。結果他們的兩個小兒子和一個孫子又考上了‘秀才’。其古墓有一對聯:‘案多黃卷曾傳子,篋有熊丸又授孫’。從此,‘丸熊教子’的故事廣為流傳,這裡也人才輩出,書香門第之家比比皆是,但卻無一人做官。”
看完了古墓,導遊指著一小山介紹道:
“在擁有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的廖賢河畔,有一處景觀,名曰:‘公公背媳婦’山,景觀形狀酷似兩個人的軀體。關於它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樓上古寨的居民為逃避洪災,都全遷移到對面的山上,一般都是每個家庭中的男人揹著女人淌過廖賢河,爬到山上去,而有一家人只有‘公公’和失去丈夫的‘媳婦’,所以‘公公’擔起了背媳婦的重任,長此以往,‘公公’與‘媳婦’之間產生了感情,這種感情是不被人祝福的,被視為綱常混亂,遭到了村民的唾棄。有一天,膽大的‘公公’還是不顧眾人的反對,背上了‘媳婦’,一瞬間,電閃雷鳴,‘公公’的腦袋不知怎的‘譁’地一聲響掉到了廖賢河內。直至今天,‘媳婦’仍在‘公公’的背上,似乎在向人們展現這段感情。
“好了,吳總,我們來樓上古寨都老半天了,但一直還沒有真正進到古寨去,按下來我們便進古寨去,體會一下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小寨的獨特魅力。不過呢,在進入古寨之前,還有一處景點我們要經過,那就是‘楠桂橋’,它建於明末崇禎二年(1629年),橋身由一整塊青石板組成,長約三米,厚約零點三米,重約二十噸。據說是從三公里以外的山上採下來的,我們難以想象這裡的古人是如何利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創下這奇蹟的。因前面有一棵楠樹和桂花樹,因而取名‘楠桂橋’。兩棵樹高大挺拔,四季常青,相距十多米,就像一個別具一格的寨門,但這兩棵樹不幸在十幾年前被大風颳斷。
“據說楠桂橋是周國禎出資修建的,這是在他六旬得子後,為敬天地,禮神明,扶難濟急,無善不為的情況下而建的。”
過了那石板橋,導遊黃桂蓉說道:
“吳總,我們走了一段路,是不是有點渴了?想不想喝一口山泉再繼續前行呢?如果想的話,下面我帶大家去喝‘天福井’的甘泉吧!天福井由民眾集資修建於民國二十七年,井水從龍舌狀的水孔中流出來,經兩口露天井再流向遠方,泉水清涼甘甜,從不渾濁,也不枯竭,泉水養育了這裡的人民,當地老百姓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天福井的井水會給你帶來六大好運:添福、添壽、添運,升官、發財、泡妞,各位可一定不要錯過哦!”
吳總一行真的人人都嚐了一口天福井的井水後,便跟著黃桂蓉沿著山路,進入了古寨。導遊黃桂蓉介紹道:
“古寨坐東北面西南,依山而建,其整體佈局為“壽”字形結構,所有巷道均為青石鋪就。暗藍而溜光的青石板路古樸狹長,幾百年來一直躺在這幽深靜謐的古巷,沒有怨言,沒有呻吟,送走古人,迎來今人。在青石板兩旁,是清一色的青瓦木屋,都是明清建築,在這樣一個大寨裡,沒有一棟磚房,更不用說現代裝飾材料。家家戶戶的木窗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或梅花、或蜻蜓、或蝴蝶、或喜鵲,全是吉祥物,表現了村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大門和香龕上的對聯與其他鄉村迥然不同,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詩書堪稱精品,且看周正典家由他自撰的香龕的對聯為:清晨朗誦堯夫句;靜夜恭焚聞道香。堂屋中柱對聯是:做明白人在倘佯中保留正氣;作平凡事於關節處乃有典型。‘正典’二字嵌入對聯,十分自然而巧妙。周正典在現今的石阡知名度頗高,曾經在縣直某部門供職,不僅詩書有大家風度,且打得一手好算盤,他能將算盤頂在頭上,左右開弓十分嫻熟地撥弄珠子,而且分毫不差。
“樓上古寨不同其他村寨的地方還在於他的房屋格局,‘歪門斜道’是這裡的‘一怪’,也就是各家各戶的龍門歪著開,青石板古巷斜著走。歪門四合院據說是以前大戶人家財不外露的體現,並反映出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不誇張、不張揚、含蓄平實的個性,隨處可見的、永遠歪著開的‘八字’龍門,始終不渝地等待著遠方客人的到來,整個古寨展現出一種寧靜、詳和之美!
“古寨中還有一座特色民居,明代馬桑木古建築,這是樓上最古老的民居之一,始建於明代中期,據說是用馬桑木修建的,清咸豐十一年(1862年)被苗教燒燬房屋時有幸得以完整的儲存下來。大家都知道:馬桑木是一種不易燃燒的木材,且非常矮小,所以這座古居看起來給人一種空間很矮的感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