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希望與圖騰> 第三四五章 夜郎之地(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四五章 夜郎之地(一) (2 / 2)

蔣雯雯笑了笑,知道田理麥的家鄉情結很重,就笑著說道:“麥,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要學會在多棵樹上穿梭,象猴子一樣才能遊刃有餘!”

“雯雯,我這人就喜歡在一棵樹上吊死!”田理麥深情地看著蔣雯雯。

“麥,今天我們就到這裡吧,我只是隨便提一提,至於你對來石阡這裡投資開發沒有興趣,我也是可以理解的!”蔣雯雯說道。

聽了蔣雯雯的話,田理麥知道蔣雯雯是想讓自己離開,她要休息了。於是他站起來說道:“雯雯,我不想走?”

“什麼不想走?快走、快走、快走!”蔣雯雯邊說邊就將田理麥推出了門外。

第二天早晨,吳總等一行八人剛從賓館的自助餐廳吃完早餐出來,蔣副會長帶著一名導遊便來了。相互寒喧之後,

那導遊便說道:“吳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我叫黃桂蓉。今天我們的行程就是先遊覽縣城中的幾處景點。”

“好,我們先去一會兒房間拿一下東西。”吳總說道。

待大家去房間裡下來後,便坐上車出發了,蔣副會長坐到了王總的車上,黃桂蓉坐到了田理麥他們的車上。

今天駕車的是田理麥,由於導遊黃桂蓉要指路,她坐在了副駕駛的位置上。

首先來到的是萬壽宮,到了萬壽宮門口。將車停好之後,一行人便下了車。

導遊黃桂蓉開始了講解。她說道:“尊敬的吳總,王總,蔣總和各位嘉賓朋友,歡迎你們來到古夜郎之地石阡,我們今天的第一站就是萬壽宮。我想,在我們遊覽萬壽宮之前,先介紹一下石阡。

“石阡是大有來歷的。石阡,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武陵山脈西南麓。全縣總面積兩千一百餘平方公里,總人口四十六萬,其中仡佬、侗、苗、土家等十二個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

“石阡古稱山國,歷史悠久,建置較早。秦贏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於今縣境西部,屬象郡。兩漢時期,屬武陵郡、轄地牂牁。漢武帝時,在此設建昌縣。隋朝,相繼置壽州、充州、寧夷縣。唐朝復置充州。元朝實行土司統治,至元初年,置石阡軍民長官司於今縣城,置葛彰葛商長官司於本莊葛商屯,置洋溪公鵝長官司於石固公鵝一帶。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二月,建石阡府;設治於石阡總長官司,實行土流並治,隸屬貴州布政司,領石阡、苗民、龍家坪、葛彰葛商四長官司。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經略洪承疇率取貴州。石阡於次年入清版圖。康熙年間,實行改土歸流。至雍正初年,相繼裁葛彰葛商長官司、苗民長官司、石阡正長官司。光緒年間,裁石阡副長官司。石阡土司制度自此結束。至清末,石阡府直轄龍泉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石阡改府為縣,沿習至今,原府屬龍泉縣改為風泉縣,即今鳳岡縣。新中國成立後,石阡隸屬銅仁地區。

“關於“石阡”的得名,有這樣的說法。一是說城南關外菸墩坡(現稱為“打石坡”一帶草未初未開成路,尖石林立,約以千計,“千”加“埠”為“阡”而得名。二是說民國《石阡縣誌.文藝志》載有馮翰撰《石阡解》,文中根據“阡,田間路,南北為陌,東西為阡”的解釋,以城西二十公里關口坪“仙人街”和城東五峰山下的“石路”,為石阡的得名。

“石阡縣城是貴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多處承載文化和歷史符號的文物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阡萬壽宮,又稱江西會館或豫章合省會館,是江西商人在石阡活動的歷史見證,是康乾盛世石阡經濟繁榮的象徵。以萬壽宮為龍頭,禹王宮、觀音閣、龍王廟、玉皇閣、忠烈宮、啟靈橋共同構成了佔地35000平方米的古代建築群。與這些建築群相連的是古城老街、石板街等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有大量形成於明清的古街、古巷、古院和古橋。

“自明清以來,由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石阡多次出現外省移民遷入的潮流。外來文化和本地文化不斷交流、融合,形成了石阡多元的文化元素。既有當地仡佬文化、也有會館文化、屯堡文化。來到石阡,我們既可以看到仡佬毛龍,也可以看到茶燈、儺戲、木偶戲。還可以聽到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民歌。石阡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已入選中國民歌博物館,唱響華夏大地。

“好了,尊敬的各位嘉賓朋友,剛才我們介紹了石阡的由來,下面請跟隨我一起開始遊覽萬壽宮。”

導遊黃桂蓉邊走邊開始講解:

“萬壽宮是江西會館的別稱,顧名思義,也就是江西人在省外修建的一種公共建築物,供贛籍人士在當地聚會或寄居用,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辦事處。石阡萬壽宮始建於明朝萬曆初年,佔地3800平方米,整個建築依地就勢而建,由西向東漸次升高,為二進封火山牆四合院式院落。建築由東、西兩個部門組成:西部為戲樓、大門、倒座及長廊;東部分三路建築,即北路的紫雲宮,中路的過廳、正殿,南路的聖帝宮。形成了院中帶院,宮中套宮,牆內有牆,較為獨特的平面佈局。金碧輝煌的戲樓與三宮殿遙遙相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均凝聚於此。

“大家一定會問了?萬壽宮,很多地方都有,石阡萬壽宮到底獨特在哪裡呢?這首先要說到萬壽宮的歷史沿革,明清時代,大批贛籍軍民紛紛湧入貴州。軍人原為屯兵,爾後安家落戶,與當地土民融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江西客商溯都柳江、清水河、陽河、錦江、烏江、赤水河等大小江河扶搖而上,深入黔山大地,尋求發展機遇,形成新的人群。他們為了自身利益,集資修建江西會館,並供奉許真君(許遜)和楊泗將軍,習稱“萬壽宮”。石阡是一個歷史非常久遠的地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當時就置夜郎縣於今縣境西部,元代,置石阡等處軍民長官司於今治所。明代,改置設石阡府,為貴州布政使司下屬的十三府之一,也就是說,石阡府與貴州省同時誕生。歷史上的石阡,經濟繁榮,人口密集,是一個交通要道。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江西客商與日俱增,石阡萬壽宮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修建的。據萬壽宮內儲存的修建碑文記披露,明萬曆初年,在石阡始建萬壽宮,時稱“豫章闔省會館”。清雍正十三年,知府趙之垣重修,乾隆三年,知府杜理復加修葺,這個進修的萬壽宮還沒有現在這樣的規模,格局是坐北朝南。

“後來經郡人左成憲等籌款,並派員前往江西繪製圖紙,於乾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無1767年,由來石阡定居的南昌、撫州、臨江、瑞川、吉安五府客商捐資改建。廟甚格局改為了坐東向西,佔地面積擴大到了3800多個平方,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規模。現在請大家隨著我看山門,萬壽宮和三個山門巧妙地將牌坊,大門、山牆結為一體,以青磚仿木雕刻壘砌,既美麗實用,又節工省料,還有良好的防火效能。周圍有灰塑、泥塑、磚雕神話故事,栩栩如生。

“我們現在正置身於萬壽宮的前部,也就是西部,我們可以看到,大門、倒座、戲樓及長廊,構成了萬壽宮西部的建築空間,建築空間疏落有致,主次分明,裝飾華貴,體現了萬壽宮建築藝術的精華。咱們石阡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的聚居區,主要民族有仡佬族、侗族、苗族等。相傳當時修建萬壽宮的掌墨師是當地仡佬族人,他別出心裁地將飛簷翹角的仡佬族民居特點融入到了傳統建築中來,最為突出的是戲樓。大家請看,戲樓為面闊一間歇山頂建築,戲樓的造型與仡佬族民居中的翹角樓廂房別無二致,這對增加室內採光和避免雨淋水沾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歇山頂建築在古代是等級最高的建築,可見當時的萬壽宮不但是地位上還是在影響上,在當地都是很高很大的,戲樓上有華麗的如意斗拱、藻井、屏風以及掛落,鵝頸橡等裝飾,舞臺上八塊橫枋上暗八仙、花鳥等淺浮雕,舞臺下十五幅三國戲文高浮雕,栩栩如生,可以看出其精湛絕倫的工藝水平。感興趣的嘉賓朋友不妨試著看一下這十五幅三國戲文浮雕,看能否認出每一個場景是什麼內容。”

&nbsp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