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傳到龍城,原本身體欠佳的慕容皝,氣得臥床了十天。
冉閔,已成了鮮卑人的噩夢。
盛怒之下的慕容皝,把慕興根降為校尉,下定決心一定要報仇雪恨,擒殺冉閔。
此時,慕容恪已成為掛帥出征幽州的唯一選擇。
整個慕容燕國,只有慕容恪一人沒有在冉閔手中敗過。
無論是當年的昌黎之戰,還是後來的滅夫餘、高句麗、宇文鮮卑的戰鬥中,慕容恪都展現了無敵戰神之姿。
這一次,就連慕容儁也沒有什麼話可說。
公元347年春,慕容皝拜慕容恪為討魏大都督,率燕軍鐵騎三萬,步卒五萬,繼續進攻幽州,攻打冉魏政權。
…………
薊城。
得到慕容恪親率大軍前來進攻的訊息,整個魏國上下,慌亂成一團。
魏國的大臣們都知道,慕容恪可是威名赫赫的燕國戰神,敗夫餘,破高句麗,滅宇文鮮卑,都是其為主力。
尤其是9年前的昌黎之戰,彼時燕國實力尚弱,而羯趙正如日中天,結果年僅十八歲的慕容恪,殺得羯趙大軍大敗,斬殺趙軍三萬餘人,只有冉閔的三千兵馬毫髮無損。
慕容恪的軍事能力,絕不是慕容翰、慕容儁和慕興根等人可比。
有人建議率兵死守漁陽。
畢竟騎兵攻城不佔優勢。只要堅守的話,鮮卑人的騎兵不可能飛上城頭。
而且春天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並非大興兵戈的好時機。通常來說,遊牧民族都是春夏之際,給戰馬養膘,積蓄乾草,到了秋天草肥馬壯之際才出兵。但是這一次,冉閔顯然把慕容皝打急了,才會在春季出兵。但是隻要戰爭時間拉長,鮮卑人說不定就堅持不住,退回燕地。
還有人建議冉閔改稱魏王,向晉朝稱臣,請求晉朝派兵協助。
其實,這兩個主意都算是深思熟慮的良策。
只是,並不適合冉閔。
死守的建議被冉閔一口否決了。
9年前的昌黎之戰,讓慕容恪天下聞名,也讓冉閔初次嶄露頭角。
但是那一戰,終究是冉閔所在的一方敗了。
自那一戰之後,冉閔一直期待著能夠擊敗慕容恪。
這些年來,他屢敗鮮卑,但是與慕容恪交手卻不多。那些戰鬥,都是他防守,慕容恪進攻。最終雙方互有勝負,但是誰也沒真正擊敗誰。
因為那時,石虎給他的命令就是死守。慕容恪也只是淺嘗輒止,沒有全力進攻。
這一次,雙方都是傾國之戰,一戰而決定雙方的國運,必然是不死不休。
他早就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更何況,如今他是魏國的皇帝,不再是當年的羯趙鎮北將軍。若是死守的話,魏國撐不起長期戰爭。
而且南面的晉朝虎視眈眈,戰爭拖久了。不等燕魏雙方決出勝負,恐怕晉軍已經長驅直入,佔領了幽州,斷了冉閔的後路。
屆時,冉閔就算守住了漁陽,也只是孤城一座,遲早糧盡援絕而敗。
所以,這一戰,他必須主動迎戰,與慕容恪決一死戰!
至於,向晉朝稱臣……
進諫此言的大臣,已被他誅殺。
心高氣傲的冉閔,心中一直對當年的烽火山之戰耿耿入懷,對司馬珂不服,又怎麼會甘心俯首陳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