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重生網遊大時代> 第460章 新能源汽車還要等一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60章 新能源汽車還要等一等 (2 / 4)

一旦純電力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成熟了,沸騰汽車就會開始瘋狂暴兵,到時候全國成千百上千萬的車主,就會在沸騰汽車4s店做保養維修,就會在51mai上面購買汽車裝飾和坐墊,就會在沸騰能源設立的充電站或是換電站充電,就會在沸騰科技購買行車記錄儀,就會……

總之,他賣的不是車,而是賣與車有關的所有增值服務,如果不是造車成本太高,必須收回一定的成本,他恨不得把車免費給車主們開。

這其中的商業邏輯說起來很簡單,還是流量經濟的那一套,稍加點撥,就能讓人恍然大悟,但問題是當下沒人意識到這一點,貌似前世好像也沒人這麼幹過。

當然,前世沒人這麼幹肯定不是因為想不到,而是條件不具備,如果那些車企們有方傑這樣的諸多戰略佈局和沸騰集團這樣的規模,能讓旗下諸多產業一起形成產業聯動,想必也會這麼幹。

這種思路,不光是造車行業,各行各業都是如此。

比如前世其他以車企為背景的出行平臺,想要幹掉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80%的某出行平臺,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搞免費模式,即免去司機端的20%抽成,只靠與司機、車輛有關的增值服務賺錢。

相信一旦這麼做,某出行平臺一夜之間就會失去所有的網約車司機,而沒了司機,平臺啥也不是,除非他們也開啟免費模式。

但一家輕資產沒有實業基礎,只靠剝削司機拿抽成的中介平臺,靠增值服務根本就不賺錢,因為他們依然是二道販子,相關增值產品和服務是別的公司提供的,只有人家願意讓利,平臺才有利潤空間,即便有利潤空間,空間也很小,根本不足以支撐平臺的日常運營成本。

所以免費模式下,純中介性質的出行平臺只會死的更快,最終依然逃不過退市倒閉的下場。

事實上,方傑重生前已經有公司開始這麼幹了,比如華為就已經宣佈要進軍網約車聚合平臺。

以華為的格局,當然不可能只是盯著網約車的那點抽成,一旦自家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人家根本就不需要司機好吧,直接用技術實現以免抽成模式,便可迅速佔領網約車市場,然後靠其他增值服務賺錢。

前世的事情他方傑管不著,但今世,免費模式肯定是要搞起來的,相關商業計劃早在沸騰出行成立之前,他就已經制定好了。

當下沸騰出行在國內出行市場的佔有率還不到40%,剩下60%多市場份額,被國內各大車企自己搞的出行平臺給佔據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沸騰出行的擴張,完全受制於沸騰汽車的產量。

沸騰汽車一年才100萬的產量,其中80萬給沸騰出行,5年多下來也就放出了不到500萬輛網約車,而2010年全國網約車數量已經突破了2000萬。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模式不同。

沸騰出行是合同制,司機每天必須在規定的時間裡上線8小時,而其他出行公司和前世一樣,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搞純合作制,網約車司機什麼時候出車都可以,時間更加自由,所以旗下注冊的司機更多,其中大部分都是私家車主。

當然,這也造成了出行行業裡亂象叢生,私家車主的服務態度一言難盡就不多說了,關鍵是什麼時候出車全憑心意,使得平臺運力無法保證,有些司機跑網約車的目的還很不單純,各種么蛾子事件層出不窮。

因此對乘客們來說,首選出行平臺當然是沸騰出行,尤其是高峰期的時候,沸騰出行平臺更容易叫到車,夜間乘車也更加安全。

唯一的問題就是沸騰出行的運營車輛有限,目前只在全國一二線城市運營,其他城市的出行市場全都白白送給了其他出行平臺。

方傑也不是沒有考慮過擴大沸騰汽車的產能,然後迅速壟斷全國出行市場,但權衡利弊之後,還是決定暫時等一等。

一方面主要是不願過於刺激國內諸多傳統造車企業和資本,免得像前世某出行平臺一樣,被人帶節奏圍而攻之,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其他那些出行平臺給大家樹立一個反面教材,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了反面教材,沸騰出行才能鶴立雞群,凸顯出其專業的、安全周到的出行服務,否則哪怕沸騰出行做的再好,也總會有人跳出來雞蛋裡挑骨頭。

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等待新能源汽車技術成熟、等待沸騰能源的供電成本下降並在全國範圍內鋪設充電站網點。

到那時,再祭出免費模式,國內其他出行平臺除了倒閉或被沸騰出行兼併,不會有第三條路可走,沸騰出行則將藉此一夜之間逆轉乾坤,直接一飛沖天!

而新能源汽車技術成熟的標誌,主要就是指電池技術的突破,其次是電機驅動系統。

目前「沸騰汽車4.0」這款不插電混動汽車,在電機驅動系統及其相關結構設計上已經相當成熟,甚至比純電動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含量還要高,其內燃機和電機會根據車輛行駛情況,自動進行不同動力系統的切換,從而達到省油的目的。

電池技術方面,也有較大的突破,但主要體現在蓄電技術上,其內設動力電池的充放電迴圈壽命達到了1000次以上。

通俗點說,動力電池充滿電的情況下可以跑40公里,迴圈一千次充放電,就是4萬公里。

別看著4萬公里好像很少,要知道這是混動車,主要還是靠燒油提供動力,只有在車輛起步、爬坡等需要掛低檔的大功率耗油場景下,才會自動使用電力驅動,而在車輛需要減速的情況下,混動系統又會自動將動能轉化為電能,而無需經常踩剎車制動。

何況,這1000次迴圈充放電只是指電池的衰減指標,而不是報廢指標,1000次之後電池開始衰減,但依然至少有出廠時80%的功用,並不影響繼續使用,無非是滿蓄電40公里的續航下降到了32公里而已,用來起步爬坡足夠了。

所以理論上,混動汽車跑到車輛報廢,動力電池都不一定會報廢,拆卸下來廢舊電池如果給三輪、二輪電動車使用,又能換髮新春。

目前動力電池真正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如何進一步提高充放電迴圈利用次數,不說多的,起碼得再提高一倍,達到2000次以上,其次是要提高動力電池的續航能力,但同時又要保證電池包單位電芯成本和重量不會有大幅提升。

順便說一句,光伏產業是“風光儲”於一體的產業,不光包括太陽能和風能產業,還包括儲能的相關裝置和技術產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