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2007年之前,華國光伏產業確實牛逼,其光伏產品在國際上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90%以上,可以說幾乎壟斷了國際市場,因此建立光谷這個高新技術開發區,並吸引了華國絕大多數光伏企業在這裡安家落戶,確實是個不錯的決策。
然而,國際上的資本大鱷和相關產業資本們,會這麼坐視華國把光伏產業做成全球壟斷,然後數錢數到手抽筋麼?
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華國在實現偉大復興之路上,看似是和平崛起,其實處處都是戰場,只不過是沒有硝煙戰爭,普通老百姓根本覺察不到罷了。
光伏產業就是這樣的一處與國外資本鬥智鬥勇、反覆爭奪的血腥戰場。
前世方傑其實也不瞭解其中的內幕,這次被光谷的一幫光伏企業老闆找上門來,雙方經過一番交流後,他才明白這裡面的水有多深。
這事兒具體來說就是,最早把光伏相關技術研究的最透徹的是花旗國,可謂是遙遙領先全世界。
早在1979年的時候,花旗國總統卡特在白宮屋頂新裝的太陽能系統前,進行了一次演講,此時恰逢世界石油危機,他用慷慨激昂的演講向世界表示:太陽能,才是未來!
不過他並沒有說的是,這套系統造價高達28萬美元,並且提供的能源僅夠廚房熱水器使用……
光伏產品成本太過高昂是其主要硬傷,最終使得相關技術大多隻停留在理論上,相關產業並未建立,花旗國頂多就是少量生產一些產品供應一些高階需求,比如航天衛星上的太陽能板,亦或是白宮屋頂?
國外資本們又不傻,不賺錢的事情他們可不幹,哪怕技術再怎麼先進,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再怎麼環保,那也照樣將其束之高閣。
不過花旗國看不上也捨不得搞的東西,天朝這邊卻是毫不猶豫地一頭扎進去了。
96年的時候,華國還有近8000萬的無電人口,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遠離電網且分散,電網鋪設過去成本過高,所以小型獨立光伏發電系統就成了優先選擇。
同時國家層面也看到了新能源的潛力和前景,也為了防止石油被卡脖子、煤炭汙染嚴重等問題,算是能源戰略上的一個重要補充,於是決定把這個產業扶植做起來,並實施“光明工程”送電下鄉。
而光明工程最重要的兩項政策就是給予光伏企業優惠貸款和送電補貼。
也就是說,你沒錢搞光伏企業,國家借錢給你搞,借錢的利息很低甚至無息,搞出來的電,國家還額外給你補貼,以持平火電的價格賣給市場。
要知道火電的生產成本是0.38元/度,而當時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1元/度,換句話說,企業每賣出1度電,國家還要倒補貼0.62元!
這種為全民服務,但吃力不太好當冤大頭的事情,恐怕全世界也只有華國乾的出來了,或許華國還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宏觀來看,身在種花家,當今絕對是地球上最幸運的國民了。
當然,國家層面也不是在幹賠本買賣,隨時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進步,光伏產品的生產成本會逐漸下降,最終發電成本會降到火電成本之下,那時光伏發電的優勢將會超越一切能源,爆發出巨大的前景。
不過這要等很久,起碼10年以上,國外資本是等不了的,但天朝的格局不是一般的大,向來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有些事哪怕鉅虧1、20年也會去硬著頭皮做。
而在國外,大概是03年開始,西方世界的環保鬥士們終於熬出頭了,紛紛叫囂著要搞清潔能源環保,並漸漸形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在此壓力下,或者說為了獲取選民們的支援,西方國家不得不開始重視汙染和環保問題,紛紛上馬清潔能源專案,以至於光伏產品的國際需求量暴增。
在這種大背景下,國內扶持,國外助攻,再加上天朝擁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國際市場佔有率一下子就做到了90%以上,壟斷了全球光伏市場。
但這其中有個很嚴重的隱患。
光伏產業作為集光學、電磁學、半導體、機械、化工等為一體的高新產業,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含量較高。
而當下的華國光伏企業,在產業鏈上游缺乏製造工藝,諸如多晶矽、單晶矽、矽片、光伏玻璃等生產技術,90%是在西方國家手裡捏著,下游產業鏈又缺乏電站技術,90%的銷售市場是在海外。
比如最典型的現象就是國內半導體晶片產業,這個前世路人皆知。
總而言之,華國的光伏產業產品,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游,即光伏元件這一塊,因為這一塊沒有什麼技術,純粹靠人力勞動……
靠人力換資源,再用資源換技術,是這個時代幾乎所有華國企業的必經之坎,無可厚非,所謂的“中國製造”一開始其實是“中國加工”,賺取的只是低廉的加工辛苦費,真正賺錢的上下游高附加值產業,全都捏在外國企業手裡。
但是,“國際市場佔有率高達90%”這一噱頭著實耀眼,而且哪怕只是那點辛苦費,也讓頂著“高新科技”帽子的華國光伏企業們撈了不少錢,2005年2007年短短3年時間,已經有十二家光伏企業赴美上市!
所以華國的光伏企業們就飄了,瘋狂加開生產線,其他企業看到這玩意賺錢,又有國家扶持,也一窩蜂進入這個行業,結果短短3年時間,國內就有了上千家光伏企業。
其實如果日子就這麼一塵不變地過下去也沒啥,但國外相關企業以及國際資本們,豈會對此視而不見?
國際資本講求的是強盜邏輯,尤其是西方資本。
其大致套路一般是:先用技術碾壓你,比如收取高昂的專利費或是技術封鎖,如果技術上壓制不住,那就把你趕出市場,比如反傾銷、關稅等手段,如果這也不好使,那就直接打劫,甚至不惜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