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復念舊,先把其他宴請推後,欣然前往李府。
李若幽乃是李唐宗室,回到長安,如魚得水。他在府邸設宴,邀請了一撥兒達官顯貴。
白復為表示尊敬,提前半個時辰到達李若幽的府邸。沒想到,不少賓客都已經到了。
李若幽逐一為白復引薦。
賓客身份頗雜,既有世襲的勳爵,也有在朝為官的官吏。
說實話,白覆軍功雖然卓著,但成就和威望僅限在軍中。雖然收復兩京後,在戶部短暫為吏,但當時職務乃是閒職,官階也不高,與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員幾乎沒有任何來往。
此番再見,白復已是聖上身邊的紅人。諸位官員熱情活絡,推杯換盞,妙語連珠。
整場酒宴的氣氛在李若幽的調動下,歡聲笑語,氣氛熱烈。
敏銳的白復很快發現了這場酒宴的特點:來客雖多,但勳爵是過氣的勳爵,官吏是不得志的官吏。彼此都無實權,但卻在長安官場中有千絲萬縷的人脈。
賓客雖是李若幽邀請,但眾人來的目的只有一個:結識白復。
白復才是整場酒宴的槓桿。
李若幽想借這場飯局告訴與會賓客,自己和白復這個當朝新貴交情頗深,隨時有借勢扶搖而上的可能。
李若幽也想向白復暗示,自己雖然是沒落的宗室子弟,但沒落的皇族也是皇族,樹大根深、盤根錯節。安史之亂後,唯有宗室子弟能讓陛下放心。
白復暗歎一口氣,自己來參加這個飯局,是想和李若幽、衛伯玉小範圍敘敘舊,沒有摻雜這麼多複雜的彎彎繞。
李若幽並沒有錯,他正是以此來思考、組織這場酒宴的。這是他多年為官,印刻在骨子裡的本能。
說到底,還是自己太稚嫩,以情感來辨別師友,卻忘了官場人脈之網構建的實質——利益!
只有眼前、亦或長遠的利益才是人脈之網的中樞和紐帶。
……
酒過三巡,衛伯玉面紅耳赤,他高舉酒尊,大聲倡議道:“諸位,白狼山一戰,白將軍全殲渤海郡國十萬鐵騎,解我大唐雁門關之圍。
我們帶過兵的人,更知道此戰之難,遠非常人想象。
可是,如此赫赫戰功,軍報上卻三言兩句就帶過,寫的太過含混籠統,實在不過癮。
今日主將在此,何不請復兄弟給我們詳細講講?以助酒興!”
眾人聞言,紛紛叫好。白復見勢不妙,趕忙起身推辭。
李若幽按住白復肩膀,笑道:“伯玉此言,正是大家心中所想,白老弟就不要過謙了。今天如此良辰美景,可別掃了兄弟們的興啊。”
白復無奈之下,只能挑幾處不涉軍密的場景,避重就輕,簡要描述一番。
此戰驚心動魄,白復時不時被尖叫和交好聲打斷。連在一旁服侍的丫鬟也聽得入神,時常忘了斟酒。
白復‘故事’講完,贏得滿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