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白居易
……
白復率五百安西鐵騎,護送寧國公主、青鸞公主兩位大唐公主返回京師。訊息傳來,長安百姓扶老攜幼,自發出城十里,在灞橋長亭夾道歡迎。
當年,為報答回紇出兵收復兩京,寧國公主自願遠赴塞北和親,以自己的命運換取大唐百姓的福祉。
對這位以身許國的大唐公主,長安百姓由衷感謝。聽說皇帝陛下最疼愛的青鸞公主這次也差點做了和親公主,更讓百姓心懷感念,叩謝皇恩浩蕩。
百姓此番出迎,正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
灞橋官道上,男女老少夾道歡迎,歡欣雀躍,鼓樂喧天。盛裝出席的長安少女更是將五顏六色的花瓣拋撒向兩位大唐公主的鑾駕。
對護送公主歸唐的將軍白復,百姓也是熱烈歡呼。不過,大家對白復的印象,還是停留在馬球賽元夕魁首和收復長安的香積寺之戰上。
白復率軍平定渤海、新羅、倭國聯手入侵大唐之事,百姓們知之甚少,除白狼山之戰略有耳聞外,剿滅新羅、倭國水師之事,百姓並不知曉。
正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夾道歡迎的長安百姓根本不知道眼前這位年輕英俊的將軍,為大唐做過什麼。
百姓不知軍情,尚可理解。相對於百姓,朝廷的態度就耐人尋味了。
白狼山一役,白復領兵,全殲渤海郡國十萬鐵騎,解了雁門關之圍。訊息傳到長安,滿朝文武先是驚喜。待局勢緩和後,朝廷百官又陷入集體恐懼,腹誹之聲不絕於耳:
安祿山之叛,朝廷對領兵的將領既倚重,又猜忌重重。
僅以五千兵馬就能全殲渤海郡國主力,這支力量一旦不忠於大唐,起了不臣之心,豈不是比安祿山、史思明更要可怕?
蓬萊海戰,大唐江淮水師剿滅新羅水師。江淮水師上奏朝廷的請功名單上,悄悄抹去了白復的名字。兵部官員心知肚明,但無人為白復仗義執言。
對馬島海戰,朝廷的反應更是荒唐。大唐和大食的聯軍大敗倭國水師,捷報傳到朝廷,朝廷百官認為海妖、玄武龜蛇乃是無稽之談,對馬島海戰根本是子虛烏有,要求陛下治白復、長孫晏行一個謊報軍功、妖言惑眾之罪。
明對百官對白復和長孫晏行的詰難,肅宗倒是氣量恢宏,對白復和長孫晏行不予追究,對此戰的存在與否也不評判。
肅宗在朝堂上公開和稀泥,笑言:“倘若這場海戰真實存在,參戰的將士也都是長孫晏行等江南門閥世族的私人部曲,不算大唐水師,朝廷可以不予封賞。
若真贏了這場海戰,繳獲倭國水師的戰利品就當是朝廷的恩賞吧。”
涉及國運的大戰就這麼一笑了之,實在令參戰將士寒心。
白復心胸本就不甚恢宏,見朝廷如此怠慢水師將士,更是無法釋然,差點鬧上金鑾殿。
好在長孫晏行氣量頗大,對朝堂的蠅營狗苟見怪不怪。他密信給白復,安慰道:“對馬島海戰,人證、物證皆在,朝廷公然抵賴,恐怕不是不信此戰,而是擔心你功高蓋主,賞無可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