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江村即事》司空曙(唐)
……
(ps:昨天修改了第813和814兩章,歡迎各位書友重新圍觀。)
近三萬的倭國棹卒死在飛石和火箭之下,剩餘棹卒跳上小舢板,透過沙洲上的淺灘,漂流而下,躲避唐軍的投石機和床弩的致命攻擊。
針對江水退潮後的“死亡沙洲”,白復早有安排。
唐軍派出追殺倭寇的小艇能在沙洲與沙洲之間的淺水區自由穿行。這種小艇叫做梭子船,是一種細長如梭的漁船,寬只有四尺,長兩丈,在江南的蘆葦蕩中隨處可見,船尾大多站著一排魚鷹。
這種梭子船的優點就是吃水淺、速度快,極為靈活,可以在淺灘中穿行。
不過這種梭子船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難以操控,在河道中穿行尚可,一旦在大江上穿梭,一個浪頭就能將它打翻,除非駕馭能力極強,否則在長江上航行風險極大。
長江水道乃是大江幫的地盤。
大江幫常年操舟弄船的弟子們便是這樣的好手。當年,白復乘坐大江幫的座船橫穿三峽時,便注意到了這一點。
白復透過川幫聯絡上大江幫。在白復的動員下,阮氏兄弟加入唐軍水師,為唐軍快速訓練出精於水戰計程車卒。
唐軍水師中,至少有三千名出色的棹卒,能駕馭這種梭子船應戰殺敵。
阮江流率領千艘梭子船,每艘船上有兩名棹卒,一人在船尾掌舵划槳,一人則站在船頭,用弩箭射殺敵兵。
倭寇的小舢板乃是戰船上的救援艇,沒有任何防護。逃生時攜帶盾牌的棹卒還能依仗護盾,小心翼翼地抵禦箭失。沒有盾牌的棹卒在梭子船弩箭的攻擊下,如同待宰的羔羊。
如同騎兵對步兵的屠殺,千艘梭子船在倭寇的小舢板前後呼嘯而過,激射的弩箭將一個個倭賊射落水中。
射落水中尚嫌不夠,第二波梭子船見落水的倭國棹卒在水面掙扎,還會往這些倭寇的頭顱上補射一箭,送其上路。
山本高野的副將崗村次殺紅了眼,開始集結四面八方的舢板,組織麾下士卒,向梭子船反擊。
崗村次赤著上身,揮動倭刀。他已盯住了主將阮江流所在的小船,當梭子船靠近舢板時,崗村次一躍跳上船頭,倭刀揮出,血光迸射,船頭持弩的唐軍棹卒慘叫一聲,栽入江水中。
阮江流扔下槳舵,霍地起身,手執峨眉刺,惡狠狠盯著船頭上的不速之客。
崗村次大吼一聲,揮刀噼來,聲勢凌厲,阮江流冷冷一笑,雙腿灌入千斤之力,左右兩腿輪番用勁,梭子船頓時劇烈晃動起來。
崗村次站立不穩,腳下一個踉蹌,身子向左邊晃動,一刀噼空,阮江流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一個魚躍衝頂,峨眉刺閃電般噼出,正中崗村次咽喉。只聽一聲慘叫,崗村次當場斃命,屍體跌入江中。
阮江流的勝利鼓舞著唐軍棹卒,他們如法炮製,奮勇殺敵。不多時,集結在一起的倭國舢板大半傾覆,船上士兵悉數被殺。
】
阮江流只覺心中大快,意氣風發,舉起一隻號角,仰頭勁吹。
“嗚……”
……
數百里的水道,倭國棹卒連滾帶爬,被唐軍水師攆著追殺,又有數萬的倭國棹卒死在弩箭火力下,剩餘棹卒躲在小舢板上順江而下,試圖在長江下游的一處空地登陸,但登陸並不順利。
眼看著小舢板在兩里長的岸邊靠岸,一群群倭國棹卒從船上奔出。就在此時,阮舟行率領數千唐軍步騎兵趕到了登陸之地,
“弓弩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