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竹枝詞九首》劉禹錫(唐)
……
白復對秀才道:「秀才,劉展的履歷你可查清?」
秀才道:「吏部和兵部的檔桉中,關於劉展的卷宗很少。從現有的卷宗看,劉展自陳留參軍,數年便升遷至宋州刺史,可謂暴貴矣。
推測劉展應該是在安史之亂中嶄露頭角的一名河南地方將領。他最早以陳留參軍的身份參與勤王,後因作戰有功,任至試汝州刺史。
九大節度使鄴城戰敗後,乾元二年五月,朝廷任命許叔冀為汴州刺史,兼任滑、汴等七州節度使;同時,除錯汝州刺史劉展為滑州刺史,擔任許叔冀的副使。
許叔冀統轄的滑、汴一帶是唐軍防範史思明大軍南下的前沿陣地,而瀕臨黃河的滑州又是這前沿中的橋頭堡。
因此作為滑州刺史的劉展其時還兼領副使之職,可見朝廷對其的重視。
不過劉展很快就被調往稍南的另一重鎮宋州,因此我們在九月史思明南下的戰事中並未看到劉展的軍隊,對其領兵作戰的能力沒有更精準的評估。
從前方斥候發來的軍報看,劉展與其上司淮西節度使王仲升關係不佳。但劉展是否因此而心懷反狀,倒是未必見得。」
鐵錘對秀才道:「以前怎麼沒聽說過「江淮都統」這個職務?」
秀才道:「「江淮都統」屬於今上的獨創,始置於乾元元年。這年十二月,正是唐軍與安慶緒在鄴城激戰的時候,陛下以戶部尚書李峘都統淮南、江東、江西節度、宣慰、觀察、處置等使。
當朝廷大軍在北方與叛軍鏖戰、如火如荼之時,陛下對江淮地區進行軍政設定調整,在江淮各節度使之上又加置了江淮都統此銜,用意很明確:
首先,呼應河南道九大節度使圍攻鄴城戰役。
其次,開始重視並全域性規劃「兵食所資,獨江南兩道耳」的江淮軍事佈防。
又或者,江淮都統設定的目的即便不是為了支援河南道,至少可以防範江淮地區再次出現永王李璘之亂。
鐵錘對白複道:「江淮都統既然負責控制江淮諸鎮,那麼擔任此職的人物必然不一般吧?」
白復點點頭,道:「江淮都統李峘是李唐宗室。玄宗幸蜀時,他是玄宗的護駕功臣,時任蜀郡太守、劍南節度採訪使。
玄宗在成都時,唐軍將領郭千仞謀亂。正是李峘和北衙六軍兵馬使陳玄禮平定了這場叛亂。
不過,李峘的另一個身份更值得注意,他是前任宰相李峴之兄。
安祿山造反時,這兩兄弟一個投奔陛下,一個效忠玄宗,兩頭都不落下,打得好算盤。
匡翊陛下的李峴後來成了鳳翔太守。
兩京收復後,二帝雙雙迴鑾,李氏兄弟也因為效力二帝的特殊功績,同時晉升為御史大夫,俱判臺事,又合制封公。
乾元元年十二月,李峘被陛下任命為首任江淮都統。而次年三月,其弟李峴從京兆尹任上拔擢為宰相。陛下對李峴恩意尤厚,軍國大事多獨決於李峴。
李氏兄弟一在外鎮,一在朝堂,成為陛下當時極為重用和信任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