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雜曲歌辭·薊門行五首》高適(唐)
……
上元元年十一月初,經過一段時日緊鑼密鼓的周密籌劃,劉展率領七千嫡系兵馬,在各州縣使者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向廣陵進發。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直到此時,邢延恩才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一個多麼愚蠢的錯誤。
邢延恩慌了,星夜疾馳,搶在劉展大軍之前趕到了廣陵,與原江淮都統李峘、原淮南東道節度使鄧景山一起調兵遣將、排兵佈陣,準備禦敵。
李峘和鄧景山傳檄轄內各州縣,宣佈劉展起兵造反。
然而,就在同一刻,新任江淮都統劉展也向各州縣發出了類似的檄文,宣佈李峘和鄧景山不聽朝廷調令,起兵造反。
面對兩份幾乎一樣的檄文,各州縣官吏頓時傻了眼,無所適從。
新舊兩任江淮都統各自宣稱對方造反,誰才能代表李唐朝廷?該聽誰的?
李峘和鄧景山騎虎難下,只能倉促集結麾下兵馬,各自領兵,進駐潤州(今江蘇鎮江)和徐城(今江蘇盱眙縣西北),形成掎角之勢,嚴陣以待。
李峘南渡長江後,跟潤州(今江蘇ZJ市)太守韋儇、浙西戰區節度使侯令儀駐防京口(潤州州政府所在城)。
劉展兼程行軍,大軍抵達徐城後,鄧景山據城不出。
以劉展的軍力,擊敗李峘和鄧景山簡直易如反掌。但在將領張景超的建議下,劉展決定以陽謀破陰謀,玩一出貓捉老鼠的好戲。
劉展派出使者,當場質問鄧景山:“本帥奉旨前來上任,你鄧景山興師動眾,派兵據守,這是要造反嗎?”
見鄧景山不予答覆,劉展親自披掛上陣。
劉展手捧印信符節,來到城池下,對守城將士喊話:“汝等皆是大唐將士,豈能不聽朝廷將令,效忠叛賊鄧景山?
速速開城,本帥既往不咎!”
就在劉展挺槍躍馬叫城之時,注下大錯的邢延恩就在鄧景山的軍營裡,面色難堪、無地自容。
守城將士被劉展聲淚俱下的表演所感染,望向鄧景山,再看看劉展,無所適從。眾將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劉展果然老辣,見此情景,知道軍心不穩。戲弄完邢延恩和鄧景山後,劉展火速命部將孫待封、張法雷率兵攻城。
果不其然,守城將士根本無心應戰。兩軍剛一交戰,鄧景山麾下士卒一觸即潰。
鄧景山和邢延恩見勢不妙,倉皇棄城,逃奔壽州(今AH壽縣)。
劉展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廣陵,隨後派部將屈突孝標(屈突,複姓),率士卒三千人,分別向濠州(AH省鳳陽縣東北臨淮關)、楚州(JS省HA市)進軍。
劉展又派麾下將領王𣈶率士卒四千人,攻取淮西(淮河上游)等地。
李峘驚聞廣陵失陷,緊急調兵至潤州以北的北固山(JS省ZJ市北),用木柵攔住長江口岸,進逼廣陵。
劉展立即出兵白沙(JS省儀徵市),在瓜洲(JS省YZ市南長江中小島)一帶大布疑兵,一連數日,白天擂戰鼓,晚上燃火把,做出隨時要進攻北固山的姿態。
李峘軍聞風喪膽,趕忙收縮防線,集結全部精銳,固守北固山。
就在李峘嚴守京口,寢食難安之際,劉展已親率主力迂迴,從上游渡過長江,渡江奇襲,一舉攻取下蜀(JS省句容市北長江渡口)。一下子切斷了李峘大軍的後路,形成甕中捉鱉的局面。
沒了後路,只有死路一條。李峘麾下將士頓時譁然,知大事不妙,沒等劉展來攻,便四散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