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叢莫輕薄,彼此有行藏。
——節選自《菊》羅隱(唐)
今日早朝,顏真卿奉旨接見外國使節,晚來半個時辰。在門口正好聽見白復之言,他趕忙入殿,陳述自己主張。
顏真卿道:“回稟陛下,臣以為光弼將軍更適合統領唐軍主力,在都畿道與史思明對峙。
郭令公可以英武軍為主力,同時徵召朔方、鄜坊、邠寧涇原等戰區騎兵,組成蕃漢混合兵團,從朔方出發,繞過長城,從塞外迂迴至范陽,直搗叛軍老巢。
一旦收復范陽,大軍班師途中,可順勢掃平河北(黃河以北)叛亂。”
“顏愛卿,請上前一步,細細闡述,朕願聞其詳。”肅宗問道。
顏真卿道:“臣之所以如此建議,是根據郭、李兩位將軍的治軍、戰術風格而制定。
郭令公治軍,恩義相結,與每位將領交情都甚好。他可以把膽怯者變成勇敢者。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對士兵十分寬厚。在行軍過程中,找到了食物和水源後,士兵們沒有全部喝完,他滴水不沾,士兵們沒有全部填飽肚子,他也是一口不嘗。
郭令公治軍,不是以嚴苛的軍規軍紀要求士兵,而是以自己的魅力來感染周圍的將士,將其忠勇、尚武的精神傳遞給戰士們。
戍邊的胡、漢將士都以投在郭令公麾下為榮。
郭令公所率領的軍隊,人人奮勇爭先,能以一當十。常能以少制眾,反敗為勝。
郭令公的領軍風格,最適合統率各戰區蕃漢軍隊,特別是率領善於野戰的精銳騎兵,千里奔襲,奇襲叛軍范陽老巢。
對比而言,如果說,郭令公是一支銳利的長矛,擅攻,那麼光弼將軍就是一支堅固的盾牌,擅守。
光弼將軍治軍有方,軍紀嚴明,生平幾乎未嘗敗績。
軍隊出戰時,人不解甲、馬不卸鞍,高度戒備。
凡率軍作戰,大軍前方一定有斥候偵查,左右一定有騎兵掩護,營隊相互呼應,相互支援,行軍速度雖然較慢,但很難被敵襲擾。
安營紮寨章法嚴謹,軍營紮下,堅實穩固,任憑數倍之敵衝鋒,巋然不動。
史思明為首的叛軍主力,武器精良,騎兵剽悍,來去如風。光弼將軍扎硬寨,打呆仗,穩紮穩打的戰術風格正是草原鐵騎的剋星。
天地萬物相生相剋,將領與將領亦是如此。李光弼是史思明命中註定的天敵,也是他的夢魔。
當年河北戰場,饒陽、常山、九門之戰,李光弼打的史思明滿地找牙。尤其是嘉山會戰,史思明大軍被斬首四萬餘級,被俘千餘,全軍覆沒。
史思明坐騎被射死,頭盔被打掉,赤腳落荒而逃。
史思明覆叛以來,李光弼駐守河陽,屢次讓史思明無功而返,被譽為史思明的剋星,絕非虛言。
陝州以西,便是潼關。一旦潼關被攻破,長安危矣。臣以為,都畿道的戰役,事關全域性,不容有失。寧可錯過戰機,也不可輕鋒冒進。
兩軍長期對峙,僵持不下,彼此都在消耗。我們耗不起,史思明更耗不起。大唐地大物博,兵員眾多,只要堅持下去,叛軍久攻不下,必生內亂。
由光弼將軍率領唐軍主力,在都畿道拖住叛軍主力,阻止叛軍西進,就是勝利。
故,臣以為,如此排兵佈陣、合理使用郭、李兩帥,乃是平叛的最佳戰略。”
顏真卿奏報完畢,滿朝文武頻頻點頭,深以為然。對於郭、李兩位將軍的使用,朝堂很快達成共識。
白復望向前排的顏真卿,顏大人雖鬚髮皆白、腰背句僂,但義正言辭,大義凜然,如風中蒼松勁柏。
反觀自己的明哲保身,白復不禁汗顏、慚愧。